谈及纪录片 , 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与“叫好不叫座”相连 。 但在Z世代占比月活用户高达78%的B站 , 事情的判断完全不同:在这里 , 仅2020年就有累计1.3亿人次观看了纪录片 。
Z世代为什么爱上纪录片?又是什么样的纪录片能持续吸引Z世代的目光?日前 , B站一场长达148分钟的线上发布会引发业界热议 。 不仅因为发布会的唯一主角就是纪录片 , 更在于两个多小时的分享里 , B站彰显了他们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观、某种角度看也是在回应Z世代年轻人的审美——求创新 , 更求时代精神与文化价值的耀目可见 。
就像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所说 , 当越来越多Z世代人追求精神共同富裕 , 作为记录当下时代最为客观并能直抵人心的载体之一 , 纪录片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
文章图片
新语境:年轻人上网诉求从娱乐化转向知识化
解读这份汇聚了21部新作的片单 , 其中17部为B站原创 , 一部由B站与央视网合作 , 一部由B站与Discovery联合创制 , 另有两部BBC的拳头产品 。 作为凭二次元题材发家的平台 , B站发力纪录片图什么?
发生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值得一听 。 2019年 , 纪录片《但是 , 还有书籍》上线 , 作品通过讲述编辑、装帧、翻译、书店老板、绘本作者、旧书收藏家等爱书人的故事 , 串联起当代图书与人的命运图鉴 。 一位B站用户在看完第一季后 , 花了大半天时间、截一百多张图 , 只为做一件事:整理出主人公身后出现过的所有书 。 这则分享里 , 青年的偏好可见一斑——平凡人的讲述、高浓度的文化知识含量、独特新颖的表达形式 。
被打在弹幕、公屏上的网友留言也值得一看 。 在B站 , 用户从不吝啬分享 , 他们不仅主动当“课代表”总结梳理UP主视频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片名 , 还会进一步推荐自己心目中的优质纪录片 。 许多高口碑而小众的“宝藏”知识视频和纪录片 , 就这样被B站的年轻人们挖掘出来 。
【追求精神共同富裕的Z世代,为纪录片打开黄金时代】事实上 , 纪录片走俏B站的背后 , 更广泛的语境便是学习和知识视频在B站“红透半边天” 。 有一串平台数据能够佐证:目前 , 知识内容已占UP主上传视频总播放量的49%;截至今年6月 , 科普类内容同比增长1994%;过去一年 , 1.83亿用户在B站学习 , 这个数字是内地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近4.5倍 。
2016年 ,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上线 , 几个月收获播放量数百万 。 一时间 , 工匠精神人人传颂 , 片中几位文物修复师都成了年轻人尊敬又喜爱的“网红” , 连故宫的工作也从冷门一跃成为当代青年心目中的理想职业 。
如果说当年的现象曾震惊整个行业 ,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业内对纪录片受众群体的认知 , 那么如今的风尚更为明显 。 较之以往年轻人常把上网当作娱乐消遣 , 现在的他们倾向于上网学习、上网感受世界、上网追求精神的充实 。 喜爱文化知识内容的青年在呼唤更多优质纪录片的出现 , 而回应Z世代的新需求 , 便成了当下更多纪录片创作的新语境 。
新审美:富有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的中国故事
即将上线的21部纪录片被平台分为三个板块 , 名称朴素又动人 , 分别是“人间”“万象”“烟火” 。 在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看来 , 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日常烟火已成为越来越多网生代纪录片的创作重心 , 折射出的是当代青年对纪录片乃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审美 。
循着这份片单来探究当代青年的审美需求 。 “人间”板块 , 镜头对准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 。 曾经 , 《人生第一次》让不少年轻人潸然泪下 。 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这是纪录片里的12个章节 , 也是人生在世的12个重要节点 。 许多弹幕刷出类似的话:“就像看完了自己的一生 。 ”此次《人生第二次》作为姊妹篇推出 , 观照的或可称为“重生” , 是当代中国人如何在逆境中重启命运的真实故事 。 仅是一小段预告片花 , 浓郁的时代价值与人文关怀呼之欲出 , 不少网友留言“列入必看清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