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寒武纪:5年8款芯片,背后是一家怎样的智能芯片公司?( 二 )


而这一点 , 自寒武纪的招股书到历次披露的财报 , 都是一脉相承 。
以2021年半年报为例 , 其中提及 , 边缘业务线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本报告期收入比重的60.74% , 云端业务线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为32.50% 。 除此之外 , 寒武纪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在本期实现收入8 , 374.38 万元 , 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739.52% 。
而在第三季度报中 , 寒武纪实现营收8454.65万元 , 同比增长20.22%;前三季度营收2.22亿元 , 同比增长41.19% 。
由此看来 , 除了2017年与2018年来自华为的收入贡献之外(华为麒麟970与麒麟980 AI处理器均采用的寒武纪的芯片IP方案) , 寒武纪确实已经不断地增加应对风险的措施 。
毕竟 , 罗马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 , 目前 , 寒武纪的主要产品确实包括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以及与上述产品配套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 。
招股书中也曾显示 , 2016年起寒武纪推出终端智能处理器产品 , 以处理器IP授权模式进行销售 。 2018年以来寒武纪推出思元100、思元270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 , 以加速卡形式进行销售 。 2019 年11月 , 寒武纪推出思元220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 , 实现了终端、云端、边缘端产品的完整布局 。
这一点 , 在此前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接受甲子光年的采访时也有提及 , 陈天石当时表示 , 寒武纪云边端的产品都做 , 不过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有不同侧重点 。 “终端我们自己不做芯片 , 把处理器IP授权给别的厂商做芯片 。 IP只是业务板块之一 。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只做一家IP公司 , 从第一天开始就不是一家IP公司 。
当然 , 除了卖芯片和IP , 寒武纪还开辟了智能计算集群系统这一新的业务线 , 以丰富自身的生态 。 为此 , 寒武纪为云边端全系列智能芯片与处理器产品提供统一的平台级基础系统软件Cambricon Neuware , 并通过持续研发和升级 , 以适配更多的芯片 。
此前 , 在上市回复问询中 , 寒武纪就强调 , “寒武纪定位于独立、中立的芯片公司 , 采用的是类似安卓理念的中立生态策略 , 底层芯片与系统软件都充分服务客户和开发者 , 但不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基于芯片进一步提供应用软件或算法)的业务 , 避免与自身的芯片客户发生竞争 , 通过中立来吸引更多客户 。 ”
因为有了生态 , 未来云端芯片在切入客户之时 , 整体难度会下降 , 且也希望用户可以再回过来采用生态 , 一旦良性循环起来 , 生态可以增加更多用户的粘性 , 不断迭代 , 从而形成自己的客户群 。
寒武纪做的是通用芯片 , 应用性是通用芯片非常重要的特征 , 这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 。 硬件堆钱堆人堆时间就可以弄好 , 但软件不是这样 , 一旦没人用 , 就会缺乏数据迭代 , 长期以往就会变成一个自己玩的游戏 。
寒武纪也从未放弃对新赛道的探索 , 目前寒武纪已经进军车载智能芯片领域 , 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获蔚来、上汽、宁德时代投资 。 此前寒武纪还和一汽达成战略合作 , 将在智能驾驶芯片产品和技术、汽车数据中心、资本及科研等几大方面展开深入的合作 。
对于此次合作 , 还有业内人士对媒体评论称 , 一汽集团此前尚未与国内外通用智能芯片领域的公司签订集团层面战略合作协议 , 能够看出来这次合作是一次高规格的深度合作 。
而有产品就有研发 ,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广受质疑的研发支出的问题 。 究其原因 , 自成立后 , 寒武纪在研发方面从来不吝投入 。
根据其过往数据 , 2017年到2020年 , 寒武纪营收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和4.59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2986.19 万元、2.40亿元、5.43亿元、7.68亿元 , 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80.73%、205.18%、122.32%和167.38% , 寒武纪的营收暂时还无法覆盖研发投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