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寒武纪:5年8款芯片,背后是一家怎样的智能芯片公司?( 四 )


这也印证了之前陈天石的话 , “大公司有很多业务 , 对某些应用场景会考虑自己研发芯片 , 把性能提上去 , 成本降下来 。 但它并不是要做全品类所有场景所有型号的芯片——独立的芯片公司始终有自己的空间 。 ”
不过 , 或许寒武纪的股价正是源于众人对于上述落地的误解和质疑 , 以及寒武纪上市一年后股票解禁带来的正常市场波动 。
投中网翻阅寒武纪的招股书发现 , 其当初上市之时 , 公开发售的股票占总体市值的10% , 发行价为64.39元;而在一年后 , 寒武纪解禁股数达到2.073亿股 , 占总股本的51.81% 。
【解码寒武纪:5年8款芯片,背后是一家怎样的智能芯片公司?】相关专业人士指出 , 寒武纪上市并不是为了圈钱 , 所以采取了最小的发行比例10% , 但解禁之后 , 突然增加了流动性 , 供给的变化就会给市场带来冲击 , 如果开始的流通股比较多 , 就不会出现初上市被爆炒以及当下大幅波动这么强烈的振幅 。
除此之外 , 市场上现在对于没盈利的公司 , 主流还没找到更加正确的估值方法 , 此前PS的估值方法已经失效 , 新的科技公司应该有新的估值体系 。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众人对于寒武纪股价的信心 。
要知道 , 芯片产品 , 从起量到规模化量产销售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 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此前就公开表明态度 , 在集成电路领域 , 不可能出现弯道超车 , 并且 , 国内芯片企业要遵循行业的发展规律 , 在芯片技术方面做好研发 , 一步一步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 这就需要众多企业放弃幻想 , 脚踏实地干好底层技术的研究 。
这一点 , 陈天石很久之前就想的很明白 , 其实芯片这个赛道 , 比的就是出产品的速度 , 以及产品好不好用 。 想要把一款通用型芯片做好 , 你需要搞定很多技术环节:指令集、微架构、SoC设计能力、基础系统软件的能力……你需要花很多时间、人力和资本投入才能做出好东西 。
“我们比较幸运——做得早 , 技术确实很好 , 投资人又支持 , 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搬砖 。 说白了 , 做芯片就是个苦活 , 我们受的苦和累也是壁垒 。 “陈天石如此说道 。
知易行难 , 投资机构的分析师也跟投中网表达了看法 , 虽然寒武纪的营收每年都有增长 , 但是部分舆论影响也相对较大 。 他分析这主要是由于芯片行业的发展规律还未被大多数投资者所熟识 , 资本市场评判硬科技企业的标准也尚待更新 。 举例来说 , 一款芯片从设计到量产 , 至少要24到36个月 , 如果中间流程有问题 , 时间甚至还要更长 , 而流片后还需1到2年的客户测试、适配以及小批量采购后 , 才有可能实现跳跃式的增长 。 即便寒武纪能在1年内连发两款7nm云端芯片来证实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的进程 , 但并不会马上就扭转固化认知 , 所以当下甚至未来的若干时间 , 寒武纪唯一能做的 , 只能是快速迭代产品并向市场报告销量成果 。
除此 , 他还提到寒武纪的先发优势 , 他表示在2017年、2018年寒武纪将IP售于华为的时候 , 寒武纪就已经开始研发云端芯片产品 , 所以才能在2019年有量产的芯片出来 , 才能在之后有面对大客户的智能集群业务 , 这些时间上的积累 , 也成为了寒武纪的壁垒所在 。
股价短期的涨跌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公司的价值 , 因股价实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随机波动 。 但可以肯定得是 , 智能芯片的市场足够大 , 在这个市场下 , 巨头英伟达已经走过了30年 , 如今市值7679亿美元 , 与之相比 , 尚在‘学龄前’的寒武纪 ,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生态 , 剩下的就是一个一个磕下市场证明自己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