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丽娟
来源丨投中网
最近 , 寒武纪的水花有点大 。
先是发布三季度财报 , 前三季度营收2.22亿元 , 同比增长41.19% 。
紧接着 , 寒武纪马上发布了国内第一款公开发布支持LPDDR5内存的云端AI芯片思元370 , 以及基于思元370的两款加速卡 。
也是在不久前 , 寒武纪正式宣布进军车载芯片 , 据寒武纪行歌高管确认 , 寒武纪行歌正在研发一款基于7nm制程的SoC产品 , 且将于2023年实现量产 。
时值创立五年八个月 , 上市一年三个月 , 从上述动作来看 , 寒武纪依然在坚持着做自己 。
用此前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来说 , 就是 , “我能做的只是做该做的事 , 走该走的路 , 把精力都放在产品研发和服务客户上 。 苦心孤诣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 ”
而且在陈天石看来 , 寒武纪已经经过了验证自己能做 , 拿出量产芯片 , 到了拼软件、造生态的阶段 , 而这个阶段 , 也正是当下英伟达等巨头扎堆的领域 。
那么 , 在肯定与争议的背后 , 在不断坚持研发的背后 , 寒武纪的底色到底是什么?
重金投入研发、创立后坚持至今的产品策略
我们还是先从此次发布的新品开始说起 。
寒武纪此次发布了推训一体思元370芯片 , 再加上此前发布的云端推理思元270、边缘推理思元220、云端训练思元290 , 寒武纪为用户提供了覆盖不同场景、不同算力规模的全系列产品 。
思元370 是寒武纪首款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AI 芯片 。 基于台积电7nm 制程工艺 , 最大算力达到256TOPS(INT8) , 这一数据是寒武纪第二代产品思元270 算力的2 倍 。
自思元100 以来 , 寒武纪在三年之内已经连续推出三代云端AI 芯片 , 最新一代产品在工艺制程、架构、指令集和软件等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 , 实现了同级芯片的顶尖水平 。
这其中 , 值得指出的最新进展是 , 新品思元370 , 是在去年三季度流片、相关加速卡产品在今年二季度陆续送测客户后才进行的发布 。 目前 , 部分客户已完成测试、导入 , 产品进入早期销售阶段 。
接近寒武纪的行业人士也告诉投中网 , 寒武纪确实在坚持“云边端”一体化的策略研发芯片 。
以上述思元2系列和3系列已发布的芯片产品来看 , 寒武纪都会分别立项每个系列中不同的产品 , 这样做的好处是各个芯片产品之间的组件可以大量复用 , 只是在产品发布的时间线上可能会有不同 。
这样做除了可以提升研发效率之外 , 另一个好处是 , 寒武纪可以直接选择如何对标竞品 , 来形成自己的产品市场策略 。 比如 , 寒武纪的思元290就在英伟达的V100和A100之间 , 直接杀出了一条血路 。
至于具体的芯片研发策略 , 因为一款芯片通常从研发到量产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 所以会提前根据市场分析、竞品分析、财务测算、完成时间来提前布局 , 这也是由芯片特殊的产品生产流程所决定的 。
提及此 , 该行业人士还告诉投中网 , 此前寒武纪做IP卖给华为 , 应该也是基于这样的研发逻辑来运作的 , 因为IP只是寒武纪研发过程中“沿途下蛋”的产品之一 , 是看到了国内手机市场的发展潜力 , 但IP生意本来天花板也很明显 。 其实从一开始 , 寒武纪定位就在智能芯片领域 , 直接对标英伟达 , 不管华为当初是不是选择自研 , 寒武纪都不会在IP上固步自封 , 而其随后建立起的一整套“云边端一体”产品矩阵让寒武纪的通用智能芯片定位逐步清晰了起来 。
“能看出来 , 在寒武纪的几大产品板块中 , 最重要且最核心的还是其智能芯片产品 , 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应该是智能芯片(包括云端和边缘产品)、终端智能处理器IP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等产品及服务的集成 , 整个产品体系可以应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