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的新起点,从量产第二代激光雷达开始

随着激光雷达在智驾领域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广汽埃安的技术突围也就多了一番现实意义。
新能源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下,任何一轮的技术升维,都将成为在局者谋定未来的一个拐点。从特斯拉到“蔚小理”,乃至后入局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
因而,从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超倍速电池技术&A480超充桩等的发布,曾是广汽埃安为稳定现有格局而做出的偌大努力,那么,面向智能驾驶时代,广汽埃安又怎能退缩?
都说,以高阶智驾为新起点,从年初发布ADiGO 4.0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到今年广州国际车展推出全球首款续航超1000公里,且搭载3个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的AION LX Plus,就是其为驻足未来,一步步穿透产业天花板的利剑之一。
但纵观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当激光雷达的应用成为新能源车企参与军备竞赛的核心,此举为广汽埃安带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在硬件层面的升级,其背后暗藏的发展深意,更在于评定产业高度的标准是否将就此重建。激光雷达技术比拼的表层下,不过是广汽埃安面对智能时代到临的精进态势。

高阶智驾的新起点,从量产第二代激光雷达开始

文章图片
以安全为己任,方能从源头领先是的,自汽车“新四化”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围绕自动驾驶所展开的技术争夺就不曾停下。这就导致在感知层面,一直都留存着执着于纯视觉方案和搭载激光雷达的两派之争。
前者因成本可控,且通过算法能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产生最具效力的感知,成为了新能源车企早期最愿意采用的技术路径。但很显然,随着特斯拉这个纯视觉方案的忠实拥趸,反复在实际使用中出现差池,激光雷达的应用自然就有了极强的前瞻性。
作为新能源车领域的创新科技公司,广汽埃安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EV(电动车)+ICV(智能网联车)的技术路线,伴随3个同级独有的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搭载在了AION LX Plus上,广汽埃安以技术谋定未来的决心愈发凸显。

高阶智驾的新起点,从量产第二代激光雷达开始

文章图片
回到技术本身,对于激光雷达,所有人都会提出疑问。在自动驾驶技术尚处发展阶段,为什么要用激光雷达?既然成本优势的纯视觉方案,能适用于多数的日常使用场景,广汽埃安的这套激光雷达上车又有多大的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作为推动智能驾驶进一步向上发展的技术路径之一,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组件的感知系统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玩家看中,其特有的技术特性一直是传统纯视觉方案无法比拟的。
作为车辆的主要感知原件,激光雷达可获得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这就意味着,精度高、角度测量能力和轮廓测量能力好,抗干扰能力还强的激光雷达,在硬件成本急速下降的今天,足以成为新能源车企实现自我武装的优势所在。
基于此,广汽埃安在激光雷达领域的研究也就多了一层实际的意义。只是说,鉴于当前第一代激光雷达采用一维扫描的方案,分辨率和刷新帧率固定不可变,难以满足自动驾驶场景需求的原因,要想达成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能力(城市+高速全场景NDA),此次推出的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就必须做得更为极致。
那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先给出一组参数,此次发布的AION LX Plus所搭载的第二代激光雷达,搭载全新二维 MEMS 智能芯片,在城区拥堵场景时,环境感知刷新率可做到10~30Hz动态调整(主流第一代10Hz),毫秒级探测频率,快速识别加塞、鬼探头等突发情况,先人一步进行应变反应,让城市复杂路况自动驾驶也能游刃有余;高速场景时,可实现垂直分辨率在0.2~0.05°之间的智能调控(主流第一代固定0.2°),自带“高速侦察机”,精准捕捉远距离锥桶、凹凸路面等,超远距离预判风险,提前进行减速、变道,让高速自动驾驶稳如老司机。此外,这款雷达探测距离可达 250 米,并兼顾了体积和造型上的和谐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