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们再爬山 , 也会找一些专业的登山队员给我们做一些户外训练 , 带安全绳、钉子鞋什么的 。 现在 , 大部分人都不做痕迹调查了 , 而是用红外相机、卫星跟踪、分子技术 。 这样就简单一点 , 也会更准确一点 。
被马拖行十几米 , 徒步三天翻雪山
刘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图片
图3/4
我第一次参加的比较长时间的科考是2007年7月去新疆的一次经历 。 那次是中俄联合考察队在阿尔泰山进行植物区系调查 , 采集植物标本 。
我们要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最北边 , 一个叫白哈巴的地方再往北走 , 汽车只能开一小段 , 所以我们从一个叫那仁夏牧场的地方开始骑马 , 往纳尔森方向走 。 骑马要骑三天 , 每天在马背上骑十几个小时 , 特别累 , 三天下来裤裆都磨烂了 。
我当时完全没有骑马的经验 。 向导教了我几个动作 , 比方说两个腿把马肚子一夹 , 它就会前进;缰绳往上一拉就停止 。 第一天骑马的时候有点害怕 , 因为我们走的是山路 , 马又很高 。 尤其是下坡的时候 , 我坐在马鞍上 , 就老怕栽下去 。 后来慢慢习惯了就好一些 。
那次科考之后 , 我在内蒙、云南考察的时候也骑过马 。 但是从201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骑过马 , 因为很多路都修好了 。
不过 , 在西南地区 , 虽然路修得一年比一年好 , 但是每年夏天雨季的时候还是偶尔会出现一些地段被冲毁的情况 。
2009年8月 , 我们去西藏墨脱县考察 , 墨脱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 。 早在1994年从波密县往墨脱县 , 公路曾经修通过一次 , 开了一辆车进去 , 然后路就断了 。 一断就是十几年 , 那辆车就一直在县城里放着 , 成了文物 。 因为整个县城就那一辆车 。
2009年我们去考察的时候 , 那里的路又一次修通了 , 所以我们的车就可以开进去 。 在县城周围考察了两天之后 , 我们需要继续往南走 , 去背崩乡方向 。 结果车子刚开了几公里 , 两位有30年驾龄的老司机就都不敢开了 。 他们说“我们不能把你们这些科研人员性命当儿戏 , 你们还是走路过去吧 , 我们开不了” 。 那个路跟车一样宽 , 左边是绝壁 , 右边是雅鲁藏布江的深渊 。
没办法 , 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徒步走了36公里 , 在背崩乡考察了几天 , 又走36公里回来 。 开车往回走的时候 , 130公里的路 , 才开了20公里 , 结果下了一场大雨 , 把刚修通的路给冲毁了 , 剩下的路我们又走了三天 。 从海拔1000米 , 走到4300米的雪山垭口 , 然后再翻山下去走到3000米海拔的地方 。 中途遇到了修路施工队住的那种简易住处 , 我们就住一晚 。
那个时候已经是9月初 , 马上要大雪封山 , 大雪封山之后 , 这个县城就相当于与世隔绝了 。 当时司机开着车还出不来 , 他们说“要是抢修不成功的话 , 我们就得在里边过冬了 , 要一直得到第二年5月份雪化了才能出来” 。 比较幸运的是 , 仅三天之后路就抢修通了 , 司机又开着车 , 翻过山 , 在那边的山脚下把我们接上 。
当然 , 现在路已经全都修得很好 。 嘎隆拉山里面还打了个隧道 , 现在冬天也能进去了 。
一遍遍强调纪律 , 不敢有任何闪失
王根绪(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

文章图片
图4/4
在野外 , 我主要是在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做一些样地调查、实验 , 大概都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 。 但没有什么特别危险的经历 , 我的经历很平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