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胡珉琦
11月13日 ,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 。 截至22日 , 4人已失联9天 , 令人揪心 。
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 , 野外科考是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重要手段 。 那么 , 野外科考可能面临哪些危险?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危险?
《中国科学报》采访了4位有过野外科考经历的科学家 , 对科研的热情让他们走进人迹罕至的森林、雪山、沙漠 。 尽管专业不同 ,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野外考察 , 容不得一丝大意 。 ”
以下是他们对各自野外科考经历的讲述——
被蜱虫叮咬 与眼镜王蛇相遇
谭运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副主任、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组长)

文章图片
图1/4
我是做植物多样性保护的 , 进行野外科考已经超过15年 。 2014年起开始深入到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工作 。 2016年 , 版纳植物园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我跟随团队每年要去两次 。 现在我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待在野外 。
提到热带雨林 , 大家一定最先想到那里是动植物的天堂 。 但对科考队员来说 , 风险和研究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成正比的 。
热带雨林的雨季比较长 , 缅甸更是全世界降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 。 有时候 , 我们在林子里工作半个月 , 天天都在下雨 。 由于瞬间雨量非常大 , 山体滑坡、河水暴涨、把路桥冲毁 , 都是很平常的事 , 我们年年都会碰到 。
在雨林里 , 真正让我们觉得毛骨悚然的东西是蜱虫 。 它可能会携带森林脑炎病毒 , 这是致命的 。 这些年 , 我和队友被蜱虫叮咬的次数太多了 , 好在并没有出现过严重的症状 。
但就在今年7月 , 我从藏南科考回到拉萨 , 突然开始发烧 , 全身发冷 , 倒下去就起不来 。 我隐隐觉得情况不妙 , 赶紧回到昆明进行治疗 。 这时候距离我发病已经过去了10天左右 , 身上开始出现皮疹现象 。
在昆明 , 医生告诉我情况比较危急 , 血液检测的各项指标都不正常 , 怀疑我得了急性血液病 。 于是 , 我被转移到了感染科 。
当时 , 有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医生问我是否有被虫子叮咬过 , 而我也高度怀疑是蜱虫惹的祸 。 因此 , 他马上让我服用四环素和多西环素两种针对性的抗生素 。 但这两种药物只能吃一个礼拜 , 如果不见效 , 意味着情况非常严重 , 必须做全身检查和治疗 。 四天以后我终于退烧了 , 但药物治疗还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肝副作用 。
不过 , 我曾经的一位英国同事就没这么幸运了 。 由于蜱虫叮咬非常隐秘 , 前期没有特别的症状 。 她一时疏忽 , 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 后来陷入昏迷 , 成了植物人 , 至今都没有苏醒过来 。
除了蜱虫 , 在野外遇到蛇也是常有的事 。 雨林里有一些剧毒的蛇类 , 被咬上一口 , 如果超过两个小时无法接受治疗 , 就没有生还的可能 。
大家熟知的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科学院的两爬专家 , 在缅北葡萄科考时 , 不慎被毒蛇咬伤 , 可因为在林子深处 , 没有任何人能帮他 , 两小时候后他陷入昏迷 , 最后客死他乡 。
我自己也曾有一次和剧毒的眼镜王蛇相遇 , 只有一步之遥 。 好在我走路非常警惕 , 没有向前迈出最后一步 , 否则大概已经……
如果我们是在国内科考 , 遇到紧急情况也许还有条件应对 。 但像在缅北的雨林地区 , 那里的村子一百年来几乎没什么发展 , 交通不便、没有医疗设施 , 一旦遇到来势汹汹的疾病 , 只能听天由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