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是 iPhone Face ID 使用的结构光 , 基本原理是一个激光发射器把几万个光点投到目标物体上 , 然后有个相机来拍 , 人离物体距离有变化时 , 图案就会变化 , 通过计算图案变化能够把深度算出来 。 它的特点是量程较近 , 精度较高 。 一些工业场景 , 例如手机背板检测需要微米级别的精度 。 缺点是 , 误差随着距离加大会变得很大 。
还有一种叫飞行时间 ToF(Time of Flight) , 通过打出一个脉冲 , 然后检测脉冲的来回时间 , 通过计算就能知道深度信息 。 现在 iPhone Pro 系列背后的摄像头模组就加入了这种 , 可以用来实现 AR、SLAM 空间定位和交互 。
深度摄像头其实上世纪 80 年代时候就有了 。 20 年前你去买一台用来建模民用级 3D 相机 , 大概要 1 万美元;十年前微软推出 Kinect , 成本是几百美元;到了 iPhone X , 3D 摄像头已经到了 20 美元 。 到现在 , 我们已经把光学模组做到 10 美元左右的价格 。 二十年时间成本下降了几个数量级 。
技术的成熟 , 产业化的应用会让元器件成本下降 。 10 美元 , 也就是六七十块钱 , 已经是个很低的成本 , 大家开始能接受这样一个额外的付出 , 换取更好的体验 。
文章图片
Android 手机强调「全面屏」 , 与 iPhone 形成差异|Google
极客公园:创业时候 , 你们最想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朱力:我们最开始想的是手机这个产业 。 单单 iPhone X 一款手机 , 在 2017 年使用的 3D 激光器就达到了 400 亿个 , 是过去人类历史使用的激光器总和的好多倍 , 这就是消费电子的魅力 。 因为它的场景大 , 所以能以若干数量级的方式扩大人类在某个技术方面的产能 , 并随之让成本快速下降 。
相比于 iPhone , Android 系统用户更多 , 需求量也大 , 不过成本毛利要低一些 , 需要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 另外苹果专利在前 , 我们不能直接模仿 , 需要研发一个不一样的方案 。 另外 , 我们希望能通过技术创新 , 充分利用中国制造的能力 , 控制成本 。
我们也有技术 , 我和合伙人在伯克利做科研的时候 , 其中的纳米光学技术可以用在这里 。 所以我们实现了全球第一个不需要阵列 , 只用单个激光器实现激光投射的发射器 , 大幅降低成本 。 今年我们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屏下 3D 摄像头手机 , 这些都是之前苹果做不到的 。
极客公园:是一开始就很快说动了 Android 系统的手机厂商吗?
朱力:行业发展还是有自己的规律 , iPhone X 推出后 , 我们认为 Android 厂商会很快跟进 , 但现实和我们预想的不同 。 大概因为 Android 厂商在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方面考虑的比较多 , 一方面因为 Android 手机毛利空间没有苹果那么高 , 一个创新如果需要额外成本 , 他们会很谨慎地思考投入产出比 。
另外 , 当时 Android 厂商的一个重要设计语言是全面屏 , 不管是升降摄像头还是「挖孔」 , 总之要做全面屏 。 不像五六年前 , Android 紧跟 iPhone , 现在是需要和苹果做差异化 。
Android 不能做「刘海」 , 倒逼我们想出如何把 3D 摄像头放在全面屏下面 , 算是我们创新的动力之一 。
极客公园:在手机之外 , 3D 摄像头也开始有不少应用了 , 你们看好哪些?
朱力:随着 3D 摄像头成本降低 ,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场景 。 例如支付 , 现在有刷脸支付 , 不过平面摄像头刷脸 , 容易被面具、照片等手段骗过 , 3D 摄像头由于有红外激光 , 可以判定面前的是有机的皮肤还是无机的材料 , 能解决刷脸支付的安全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