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它吹泡沫,眼看它泡沫破了
"multi_version":false
来源/地产风声
文|内幕君
二十一世纪 , 最贵的是人才泡沫 。
1
2017年春节 , 大家一如往年微信群发红包 , 用人民币互相祝福 。
内幕君也像往年守着几十个群 , 蹲在路由器旁抢红包 , 一个春节抢下来 , 纯收入五百又三毛 , 差点发家致富 。
这期间 , 有件事让内幕君因为羡慕 , 印象特深刻 。 宗亲群里 , 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发了个大红包 , 金额两千 。
别人都是二十、五十的发 , 没有对比就没有贫穷 。 想到他研究生读的金融 , 我忍不住问他 , “你搞P2P了?”他回:干地产呢 。
记得2016年底 , 莫斌说碧桂园业绩超额完成 , 杨老板要给他们发的奖金太多了 。 工资加上年终奖 , 当时的江苏区域总裁刘森锋年入过亿 。 项目总这一级的 , 分走大几百万只是常规操作 。
咳 , 那一年地产圈自下而上多金的样子 , 只有一个成语能形容:
壕无人性 。
2017年过半时 , 旭辉董事长林中就曾“壕迈”发话:
要帮助企业顶层管理者实现财务自由——收入过亿;帮助中高层成为富裕之家——收入过千万;帮助中层住上洋房、开上豪车 , 收入过百万 。
你追我赶 , 股权激励、项目跟投 , 房企变着花样给员工发钱 。 一时间 , 整个地产圈风靡同一部剧:《亿万富翁养成记》 。
赚到钱的都盆满钵满 , 唯一的区别是 , 盆有大小、钵有深浅 。
2
那是2012年 。
碧桂园率先推出“成就共享计划” , 激励高层跟投公司项目 , 项目有钱赚 , 员工有分红 。
当时杨老板是这么说的:碧桂园未来的区域总、项目总的年薪 , 应该在千万元、百万元以上 , 否则就不称职 。
后来计划升级为“同心共享”:具体设置为碧桂园集团和区域管理团队各自设立投资公司 , 对每个新项目进行不超过15%权益的跟投 。 总公司和区域公司的管理层需根据自身职位 , 按照规定比例出资跟投 。
也就是说 , 员工和项目的命运捆绑得更加紧密了 。 这个计划被外界视为碧桂园组织制度的一次深层次革命 。
2012年 , 碧桂园还在十强边缘徘徊 , 销售额不到500亿;2013年撞线千亿;2016年破3000亿 , 进入前三;2017年5500亿 , 超越老大万科 , 首次登顶 。
仅用5年 , 碧桂园绵羊变大象 , 变革带来的规模激增 , 同行看在眼里 。
2014年 , 万科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 。 当时郁亮透露一个小愿望:
希望万科在第四个十年 , 可以培养出200个亿万富翁 。
一时间大家相继出招 , 首创、旭辉、阳光城、中梁、金地、蓝光等各有各的“共享” 。
重赏之下出勇夫 , 再加上地产行情高涨 , 2008年之后的10年间 , 业内涌现出一批明星经理人 。 越来越多高管薪酬过千万 。
2017年 , 融创汪孟德薪酬1326万 , 龙湖邵明晓3731万 , 碧桂园莫斌3389万 , 恒大夏海钧一骑绝尘 , 年入2.98亿 。
不仅对高层出手阔绰 , 对没有经验的菜鸟们 , 一线房企也是掏薪掏费 。 校招时 ,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薪资逐级递增 , 本科生12万起是基础 , 硕士20万是标配 , 博士生40万不稀奇 。
20万相当于万科高级经理的薪酬了 , 至少要求7年工作经验 , 40万那就是总监待遇了 , 刚出象牙塔的 , 一步赢了7年时间 。
用俞敏洪的观点来概括 , 工资比应届生低 , 万科的员工们 , 你们简直在浪费生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