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中天干地支逢冲会怎样 阿哲聊风水中的干支与生肖( 三 )


提到古代歷法,就会涉及到"日、月、年、岁",四季节气、置闰法、干支纪日法、纪年法、纪月法等等基本概念,这些都好理解,关键在"三正"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正" 。先秦文献中纪时的歷日制度并不统一 。一般学者认为,《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 。《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月并用 。
传统的说法是,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 。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 。
哲要提出的是,这个解释是有欠缺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百代皆用夏术,"夏数得天,百王所同" 。天皇伏羲氏有垂训:"厉起甲寅",夏商周歷法皆同,先建寅,以立春日为月首,为夏正岁首正月,是为寅月,数序1,则得子丑寅卯12月次 。周以子月为年首(以子月为正月,是谓建子 。)殷则以丑为年首(以丑月为正,是谓建丑 。)年、岁含义各自有别 。
周人建子的方法,《周月解》已明白无误告知,只是我们后人没能正确理解罢了 。"周正岁首,数起于时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 。"哲以为古人说的是比较明白了,但今人的理解未必是古人的真实 。凡西周带歷日出土铜铭中,從未見有月之初一十五類似的記載,皆以干支表月之日 。
故哲以為,西周人所稱月名和今人觀念有所不同 。今人所稱月是太陰月,以朔日始晦日終;周人所稱月乃太陽月,以冬至日為正月月首 。之所以西周王年斷代搞的如此複雜難斷,可能前輩學者都未能注意到周王年所稱月份實際是冬至日起算的,不是冬至日所在陰曆月之朔日起算的 。西周时期曆法是阴阳合曆,周之王年就是太陽曆,以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終始 。月分起始當是以冬至為月分起始點,類似夏正是以立春日为月分起始 。
如現行的農曆(夏歷)是以立春日起算為寅月,前一日皆歸於丑月 。周人以冬至日為年之始,則以冬至日始方算子月也是符合邏輯的 。冬至日之前一日实歸於亥月 。以子丑寅卯等序數名月,即周王年之一二三四諸月 。夏商周曆法皆同,只是年之始日不同,故造成月建的不同 。
周正建子应该没异议的,西周铜铭曆日皆用周正 。鲁国是周宗主国,曆法建子也是必然的 。是我们对西周曆法的具体细节未能理解正确,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判读 。
以张培瑜先生《朔望史曆表》為例,他是以太陰月之朔日劃分月份的,以該表用来推溯比对文献和铜铭曆日就会有所偏差,一般差一個月 。故张闻玉先生在进行了大量铜器曆日比对后,自然得出了周正不是建子,而是建丑的"假象"结论 。其他学者在研究《春秋经》时也同样陷入了这个陷阱,错误地认为春秋鲁国曆法"建子、建丑"存在并用的现象 。事实上周之正月就是冬至日起算,不在太陰月朔日,可參考現行的夏歷陰曆月分法 。只不過是今夏曆是以立春日為寅月之始,而周人當是以冬至日為子月之啟 。
《诗经?七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指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 。"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 。"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
既已明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对《大小盂鼎》歷日的真实年代作个求证了 。大盂鼎中是没有写歷日的,之所以将大、小盂鼎放在一起讲,是因为二器同出一地,且器主为同一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