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 , 从护士排班到快递物流、城市规划设计等都有算法的应用 , 很多企业会把算法跟工业紧密结合 。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 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 我们更应该将科研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 ”吕志鹏说 。 2011年担任研究所所长后 , 他便致力于科研的应用化转型 。
机会不期而至 。 2011年毕业季 , 一家企业到华科招聘 , 面试官与一名求职的研究生交谈时 , 聊起研究生正在参与的一个课题 , 恰好是企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 面试一结束 , 面试官立即请研究生带他去见课题负责人吕志鹏 , 代表企业提出了合作科研攻关的意向 。
“这是我们团队做的第一个应用型项目 , 虽然并没有太多经济收益 , 但是我们觉得很值 , 这标志着我们团队正式将算法研究应用于实业 。 ”吕志鹏说 。 一年半后 , 他们拿出了一个优化方案 , 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 迈出第一步后 , 研究所的应用型研究越来越顺畅 。 从实验室到企业 , 他们设计的算法被应用于快递物流、电子器件、智慧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 。
坚持“从0到1的突破”
算法领域的很多国际大赛 , “出题人”都是业界的重要企业 , 所出的题目正是企业本身难以破解的技术难题 。 因此 , 以赛促练是人工智能与优化研究所的传统 。 吕志鹏团队此次参加的ICCAD是EDA领域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学术会议之一 。 本届比赛的题目 , 正是当下最前沿的芯片设计中的难题 , 光题目打印出来就有厚厚一本 , 数据量极大、约束性条件极多 。
【摘得国际EDA竞赛冠军,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90后团队——探前沿算法 解应用难题(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第一次接触这么难的题目 , 几名90后起初有点发怵 。 苏宙行博士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分解任务 , 大家很快埋首于自己的具体问题 , 探索不同的解决路径 。 “NP难问题就是这样 , 没有确定答案 , 只能不断探索、不断失败 , 再不断去想新路 。 ”研究生梁镜湖说 。 “锲而不舍、永不言弃”是苏宙行对队员们最深的印象 。 而实现“从0到1的突破” , 是队员们最兴奋的时刻 。 经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 , 在无数次试错之后 ,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解题路线 。
尽管算法运用领域十分广泛 , 这次大赛却让罗灿辉等团队成员坚定了将来从事EDA研究的决心 。 他们深知 , 在许多关键技术买不来、学不来的情况下 , 我国更需要研究人员沉下心来 , 击破“卡脖子”难题 。 “这次大赛结果再次证明 , 年轻人可以扛大梁 。 ”谈到未来 , 吕志鹏充满信心 , “我们也希望和其他研究者分享经验 , 共同解决算法研究从实验室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 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