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得国际EDA竞赛冠军,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90后团队——探前沿算法 解应用难题(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摘得国际EDA竞赛冠军,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90后团队——探前沿算法 解应用难题(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文章图片

核心阅读
不久前 ,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国际会议上 ,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摘得电子设计自动化布局布线算法竞赛全球冠军 。 这支年轻的团队专注于应用型研究 , 希望打通算法研究从实验室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 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与优化研究所里 , 研一学生罗灿辉紧张地坐在电脑前 , 每隔一会儿就点击鼠标、刷新网页 。 突然 , 网页更新了 , 计算机辅助设计国际会议(ICCAD)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第一名的名单里 , 赫然出现了他们团队的名字:罗灿辉、梁镜湖、谢振轩、苏宙行、吕志鹏 。 “我太激动了 , 第一时间和团队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 ”罗灿辉说 。
罗灿辉所在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才24岁 , 除了指导老师吕志鹏教授外 , 全都是90后 。 今年是他们首次参加ICCAD竞赛 , 如此年轻的团队 , 能从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 , 吕志鹏却很平静:“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 从事EDA研究 , 不是为了发论文或得大奖 , 而是要为具体的工业应用服务 , 要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 ”
夺冠离不开深厚积淀
EDA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 来完成芯片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等流程的设计方式 。 EDA布局布线设计是其中重要一环 。 就像装修房子 , 要让各种家具家电、电线网络布局在最合适的地方 , 做到既美观又节省空间 , 还能完美互联互通 , 需要一个最优的“施工图” 。 芯片等精密器件只有指甲盖大小 , 却要加载百亿个单元 , 相互联结的线路更复杂 , 只能通过算法去设计最优“施工图” 。
EDA是电子设计的基石产业 , 在精密制造领域 , 更是精密器件生产、加工和测试的基础 。 “可以说 , 掌握了最优的EDA , 就有了高端工业领域的主导权 。 ”吕志鹏说 。
EDA的基础就是算法 。 这个年轻团队的夺冠 , 离不开研究所在算法领域40余年的积淀 。 上世纪80年代 ,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人工智能与优化研究所 , 第一任所长黄文奇成为国内最早关注算法研究的专家之一 。 “早期阶段研究所更侧重于纯理论研究 , 而且专注于解决NP难问题 。 ” 吕志鹏介绍 。 NP难问题 , 是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 。 在算法领域 , 通俗地说 , NP难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极高计算复杂度、没有“标准答案”的非确定性问题 。
没有标准答案、标准路径 , 如何解题?黄文奇提出了拟人拟物的算法思路 , 并被传承至今 。 “拟人拟物就是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些设计和布局智慧来解决数学算法问题 。 ”吕志鹏说 。 这种算法的灵感来自一次挤公交车的经历 。 当时 , 黄文奇接到一个研究课题 , 需要将一个大圆进行机械加工 , 在其中打一些大小不等的圆形孔 , 打完孔之后的大圆重心要和原来的大圆接近 。 如何实现?黄文奇苦思冥想 , 而看似满员的公交车却一次又一次挤进新乘客的场景 , 让他灵光一闪 。 他把挤公交的场景等价为一个物理演化模型 , 经过多次算法演练 , 最终找到了大圆打孔问题的最优解决办法 。
解决企业实际应用难题
每家医院都有很多护士 , 但护士的层级、专业各不相同 , 医院护士不能断档 , 还要保障护士应有的休息时间……如何通过算法 , 让每家医院都能迅速找到最优的排班方案?留学期间 , 吕志鹏就参加了一次这样的算法竞赛并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 让他惊奇的是 , 竞赛成果立刻被运用到了各大医院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