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第一场成体系的抵抗运动( 三 )


我们从历史来看 , 60年代同样电信、电网组成的网络 , 互联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就是因为有超强的互联互通 。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科技产品 , 目前互联网普及率60% , 超过60%普及率的科技产品非常之多 , 收音机、广播、电视、手机、汽车等等 , 但是为什么那些科技产品没有这么大的改变社会的能力 , 就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真正的互联互通 , 跟其他科技产品是根本上区别出来 。 互联网这种互联互通是怎么形成的 , 我们必须深入到互联网50年历史里头 , 最好的一个体验就是互联网的沙漏模型 , 看起来从正常商业角度或者正常政府角度或者正常一个普通人理解的角度都认为 , 最终这个架构是很畸形 , 很变态 , 很不合理的一个架构 , 在这个最核心IP层面放弃了几乎所有控制 , 把它最小化 , 让底层这些技术尽可能开放 , 各种技术都可以包容 , 上面这种应用也可以尽可能的开放 , 哪怕坏人干坏事也很方便 。 但是这正是互联网的关键所在 , 所以从整个互联网架构映射到整个数字时代就会发现互联互通这个基础网络平台到互联互通传输平台 , 到互联互通这个基础数据平台 , 到互联互通基础产业应用平台 , 到我们熟悉的互联互通基础消费应用平台 , 到最终整个互联互通的基础社会治理平台 , 我觉得这种互联互通从互联网延伸到整个时代的互联互通 , 这是整个时代接下来10年、20年甚至50年最大的一个趋势 , 所以我觉得这是平台治理最根本的一个衡量标准 。 所以互联互通你再怎么抵抗也是没用的 。
从60年代很多网络都起来过 , 但是这些网络都下去了 , 只有互联网一通天下 , 为什么胜出 , 就是这种开放互联是最终的一个胜负手 。 所以开放、互联面前不开放的东西到时候不是自己出问题 , 也是时代让你要开放互联互通 , 这是真正的大潮 。 在整个互联互通里面我们用商业角度、法律角度 , 甚至用政治角度都很难理解互联互通 , 只有用科学精神角度我们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无条件的开放 。 所以科学精神是互联互通的底座 , 我们在思考互联互通问题的时候不能从单一角度 , 当然这个时代是三种逻辑 , 科技逻辑、商业逻辑、实用逻辑都很重要 , 商业逻辑也是封闭的 , 就像我们运营商一样 , 就像原来电报电话网一样一定是分裂的网络 , 不可能完全互联互通 , 政治也有国界 , 只有科学逻辑只有是真正全球互联互通的 , 三种逻辑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组合 。 目前为止为什么会抵抗 , 主要是我们企业价值观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 互联互通问题超出互联网企业价值认知门槛 , 它内心里面没有觉得这个非要互联互通 , 所以目前为止这轮平台反垄断治理并没有触及互联网巨头的灵魂 , 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来 , 它们真实的心态是口服心不服 , 也许互联网巨头可以付出巨大的学费 , 但是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 最终 互联网巨头是互联互通的最大受益者 , 但是今天它们变成互联互通最大一个威胁 , 本来它们应该成为最大的维护者和坚守者 , 所以未来我觉得互联网巨头什么时候具备了互联互通自觉性才是平台治理最终成功的时刻 。 从当年阿里“二选一”包括微信屏蔽都是各种理由 , 都有很多理由 , 包括反垄断以来可以看它们很多声明 , 字面上好像没有问题 , 但是仔细一读之后背后都有大大两个字“不服” , 目前在舆论方面也有很多 , 包括违背常识的 , 认为屏蔽有理 , 互联互通影响安全 , 互联互通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等等都是跟心态密切相关的 。 所以我觉得过去不服 , 现在不服 , 可能将来也有可能不服 , 但是时代一定会让它有服的一天 , 只是它自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