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邵海鹏想用来环游中国的「躺车」示意图 | 来源:受访者
即使瘫痪了五六年 , 通过训练也能缓慢进步 。 陈思婧向极客公园介绍 , 「以前可能会觉得病程两三年 , 差不多就定型了」 。 在康复医院工作的她有机会观察到 , 一些病人在五六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跨度中 , 都在逐渐恢复 。
在求医的过程中 , 一位康复医院的专家对王先生说:可能你每天都在恢复 , 假设神经系统有 1000 米 , 你可能每天只恢复 1 毫米 , 只是速度慢而已 。
下肢瘫痪会带来一系列的「废用综合征」 。 身体机能异常首先会影响泌尿系统 , 日积月累就容易得尿结石、肠胃病 。 肌肉萎缩、神经疼也伴随左右 。 曾有一位康复训练的病友 , 白天还与他一起训练 , 半夜便自杀了 , 「一定是疼得心脏受不了了 。 」他也经历过整整 24 小时的神经疼 , 身体对止疼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 , 只能靠意志挨过去 。
现在 , 他感受到相信的力量 。 就像一直拿着刀剑战斗 , 突然发现了一辆坦克 , 「如果此前内心的希望是 10% , 现在是 70%」 。 他不时在网上关注最新的技术进展 , 希望有一天可以恢复到像普通人一样 。
在康复医师看来 , 下肢机器人是一个工具 , 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 但更重要的是康复医生如何去使用它 , 需要制定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 想取得长期积累的疗效 , 每次使用的时长、频率、助力的参数不一 。 方案需因人而异 。 比如有的病人勉强能走 , 却有一条腿伸不直 , 这就需要医生去探索如何灵活使用、与其它的训练一起配合 。
2018 年的一次展会上 , 北美康复工程与辅助器具协会的主席 , Mary Ellen Buning 女士在大艾的展台前与帅梅交流了一个小时 。 Mary 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 , 她对帅梅说 , 希望大艾的产品能够帮助到美国的瘫痪人群 。
美国很早就有了外骨骼机器人 , 像 Rewalk 公司的产品已经商业化 。 与大艾机器人不同的是 , 它适用于已经可以勉强站立的人群 , 穿戴后行动不便的人就能够自如运动 。 这样的产品很难帮助一个下肢无力的人站立起来 。 「它适应患者类型相对较窄 。 」帅梅解释 。
陈思婧从康复训练的视角介绍 , 当病人有基本行动能力 , 力量足够 , 但是不能很好地控制动作 , 就需要更细致地矫正动作 。 这方面她用过辅助性最强的外骨骼是加拿大的 Keeogo 。 这款外骨骼能够在上下楼梯时实时计算关节的角度和用力 , 并通过算法施加外界干预和指导 。
文章图片
Rewalk(左) 和 Keeogo (右)的外骨骼
离开大艾时 , 小满把我送出门 。 她学的是康复专业 , 毕业后想留在这里工作 。 闲聊中她告诉我 , 之所以选择这份专业 , 与家人先天性残疾有关 。 只是目前的科技 , 尚无法有效解决她家人所面临的问题 。
我们陷入了一段沉默 。
不过 , 「微小」的改善能让她在工作中获得满足 。 她教病人怎样使用机器人 , 「有一个病人瘫痪 18 年了 , 下肢的感知正在恢复 , 力量也一点点练出来了 , 他有信心有朝一日能站起来 。 」看见他们站起来 , 「我也会跟着高兴」 。
(应采访对象要求 , 小满为化名 。 )
编者按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互联网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 高速发展过后 , 科技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肌肉发达的年轻人——人们从向往、希冀到警惕 , 甚至恐惧它的巨大力量——科技除了在欢快的奔跑中改造着旧世界 , 也迎来了需要对新世界承担更多责任的时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