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穿越土星环》是怎样一部硬核科幻作品
当科技与社会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 , 甚至科技本身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反映科技与生活互相影响的科幻文学 , 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 。 11月19日 , 中国科幻盛宴——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于线上举行 , 在上一届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空缺后 , 科幻作家谢云宁所著的《穿越土星环》不负众望 , 摘取桂冠 。
银河奖以“银河”为名、取“群星汇聚”之意 , 设立于1985年 , 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平 。 本届银河奖共颁发了最佳长篇小说、最佳中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最佳网络科幻小说等十八项奖项 , 继续保持对科幻产业的新面貌、科幻产业融合新突破的关注 , 联动产业多维力量共同助推科幻创作发展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吴波
《穿越土星环》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花花公子路渐离有一个疯狂的星际梦想 , 他要追赶一颗彗星 。 没想到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发生意外 , 他被弹射出舱 , 在土星环里漫无目的地飘荡 。 人生的意外接踵而至 , 众叛亲离、无人救援、生存物资告罄……他成了一颗被人类遗忘的人体小行星 。
出乎意料的是 , 在土星探测器主控A.I.多丽丝的帮助下 , 原本必死无疑的路渐离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 。 为求一线生机 , 路渐离登陆土卫二 ,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基因片段 , 制成了新型鱼苗 , 在拥有广袤海洋的土卫二上养殖鱼类 , 勉强生存 。 与此同时 , 多丽丝和航天公司正在制订营救方案 。 路渐离孤军奋战良久 , 几近生存极限 , 他只能等待救援飞船的到来……
这部作品“用写实的视角贴近想象的边界 , 用丰富扎实的科技理论和天文知识丰满着故事 , 反思人生意义 , 叩问宇宙生命形态 , 更重要的是也帮助创作者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
为何能得重磅奖?
《穿越土星环》何以荣获中国科幻小说最高奖?就在10月 , 《穿越土星环》还获得“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 , 谢云宁曾表示:“能够获得星云奖肯定 , 表明大家对这类题材充满期待 , 我可能会继续在这个方向进行深挖 。 我是属于科幻创作里偏‘硬’的那一派 , 我的小说都是由科技衍生出故事 , 而不是以故事出发去衍生科技 。 这可能跟我的童年科幻之路是由20纪80年代中国科幻前辈(他们更多地坚持科普类科幻)启蒙有关 , 我还是坚持有足够新奇的创意才动笔 , 在写作中我尽量会让文学为科学创意服务 , 文字尽可能地简洁 , 精准表达 , 不去炫技 。 ”
谈及创作该书的初衷 , 谢云宁表示:“《穿越土星环》的灵感来源于一则我在2015年偶然听说的新闻——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最后一次飞掠过土卫二的北极 , 北极喷泉里有丰富的矿物质 , 这些矿物质有孕育生命的可能 , 这触发了我创作《穿越土星环》的想法 。 ”
对于《穿越土星环》 , 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如此评价:作者以奇绝的想象力和饱满的感情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 《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表示:“《穿越土星环》展现出了科幻小说最为本质的美感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 谢云宁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自我超越 。 ”
谢云宁科幻写作之路
身为电子工程师的谢云宁是如何一步步踏上科幻写作之路的?
关于科幻创作 , 作者介绍 , 因为对科幻题材的喜爱 , 他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 就开始阅读大量科幻文学作品 , 初中时开始尝试科幻文学写作 , 但真正的科幻创作是其在进入川大后 , 当时他加入了“科幻协会” , 创建了《临界点》校刊 。 2004年他的处女作《回溯》刊发在《科幻世界》2004年第七期 , 这也鼓励着他毕业后一直坚持科幻创作 。 作者说 , “有灵感的时候 , 早上六点起床开始写小说 , 早上八点去上班 , 大概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样创作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