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院士”张杰:核聚变能源研究已经走到关键“门槛儿”( 三 )


2006年-2017年 , 张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 在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上 , 他经常真情流露、妙语连珠 , 这些演讲视频在网上被称为“演讲教材” 。
张杰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 一位美国名校校长来上海交通大学访问 , 他本来觉得自己在本校人气很高 , 到了中国才发现 , 校园中每个学生都认识张杰 , 他们主动和校长打招呼 , 亲切称校长为“杰哥” 。
回国后 , 这位校长和美国其他校长们说 , 中国年轻的大学校长群体在崛起 , 他们的平均年龄比我们小10岁到15岁 , 离科研第一线非常近 , 所以在大学的科研发展方向上把握得很准 。 同时 , 这群大学校长风趣幽默 , 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很有影响力 。
张杰任校长的10年间 , 上海交大建立了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 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 , 构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平台式宽口径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在最能体现学校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和经费额度、SCI论文数等方面 , 均高居全国大学榜首 。
张杰清楚记得 , 刚到任时他率团出访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遭受冷遇 , 2016年他再度率团访问这所学校时 , 校长清空所有日程 , 花了整个上午聆听上海交大十年来的发展经验 。
“尽管我是物理学家 , 但我在做大学校长期间 , 把自己的专业变成了高等教育 , 用100%甚至200%的精力去做强学校 。 ”张杰认为 , 任校长期间还花很多时间做自己的科研是不对的 。 “我任校长期间也写论文 , 但主要都是高等教育的论文 。 ”
■对话张杰
核聚变作为人类社会的能源已经不远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 , 张杰表示 , 研究团队在2020年正要验证一个关键的物理过程时 , 碰上了新冠疫情 。 经过各方努力 , 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时 , 团队完成了非常少有的、完全由团队老师完成的实验 。 目前 , 团队已经完成6轮验证实验 ,2026年之前 , 团队将完成一共18轮验证实验 。
研究型思维会给生活带来无穷快乐
新京报:你是如何对物理产生兴趣的?
张杰:我小时候 , 父母经常带着我做各种各样的东西 , 我的好奇心很强 , 常问“为什么” 。 如果了解其背后物理原理 , 我会感到非常快乐 。
比如小时候看妈妈煮饺子 , 锅一旦开始沸腾 , 要点3-4次凉水 , 饺子才能煮成 。 为什么要点凉水?后来我意识到 , 煮饺子主要是要将饺子馅煮熟 , 水无论沸腾程度如何 , 其实温度都是100℃ , 对于饺子馅来说 , 温度的供给是一样的 , 但是水如果沸腾得太厉害 , 就会给饺子很大的动能 , 这样带着很大动能的饺子互相碰撞 , 饺子内部还有大量加热后产生的气体 , 在高压的状态下就很容易碰破 。 而加入些许凉水可以让水的沸腾程度降低 , 饺子的动能变小 , 饺子就可以很完整地被煮熟 。
后来我给学生讲课时也常说 , 研究型思维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 。
新京报:求学期间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张杰:我上中学时 , 由于英语老师缺乏 , 无法开英语课 。 有一次母亲偶然发现有广播电台播放英语 , 我就把哥哥小时候做的收音机修好 , 听着广播学英语 。
英语广播早上6点开始 , 晚上11点还有一次 。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总也睡不够 , 我经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 这时母亲会把我摇醒 , 要求我继续学习 。 1978年初 , 我作为正式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走入大学校园 , 我忽然发现 , 在同班同学当中 , 我的英语是最好的 , 还在全校英语竞赛中拿了第一名 。
大学教育应是成年人教育 , 培养正确思维方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