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你任职上海交大校长时被学生称为“杰哥” 。 你如何看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相处之道?
张杰: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欣赏青年学生 。 我2006年开始在上海交大任校长 , 2007年4月的BBS晚会 , 我现场发表了即兴讲演 。 学生们很嗨 , 跟我握手 ,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叫我“杰哥” 。 我认为这反映了学生们的期待 , 他们希望的校长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训导式的父辈或领导 , 他们更需要的兄长和朋辈的平视与陪伴 , 以及对他们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 。
中国大学的老师喜欢把大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 我说这其实是不对的 。 学生们在大学接受的教育应该是成年人的教育、全人教育 , 大学是他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 。 学生在学校里会经历很多不同的事情 , 其实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 , 即使在大学时代遇到一些挫折 , 也可能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
我也经常主动去参加同学的活动 , 因为校园文化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的文化 。 比如我做校长期间 , 将原来的学生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合并 , 做成类似于嘉年华的运动会 , 入场式可以展示科技成果、文化品牌等 。
我一直认为 , 研究型大学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要给学生教授多少知识 , 也不在于教学生去思考什么 ,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 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 成为对社会建设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全人” 。
新京报:除了科研工作 , 你平时有什么爱好?
张杰:我喜欢体育运动 , 至今仍保持运动习惯 。 现在我每两天跑一次步 , 跑8公里 。 除此之外 , 我还做一些体能训练 。
我喜欢读书 , 除了科学类书籍 , 我还喜欢读文学和艺术类书籍 。 另外 , 我也喜欢古典音乐 。
全球激光聚变研究中 , 中国处于领先位置
新京报:点火在核聚变中起到什么作用?我国的激光聚变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
张杰:形象地说 , 核聚变就是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小太阳” 。 地球上几乎所有能源都来自太阳的能量 , 太阳中心发生着剧烈的核聚变反应 , 释放能量的效率非常高 , 核聚变的效率比化石能源的效率高了1000万倍 。
要想在地球上造一个“小太阳” , 最重要的有两方面 , 一是极高的温度 , 以使氘氚原子核发生量子隧穿的概率变大;二是极高的密度 , 以使聚变反应可以实现自持燃烧 。 目前利用激光内爆 , 已经可以产生极高的密度 , 但要把温度提到这么高非常难 。 过去十多年间 , 激光聚变的主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在于提高高度压缩燃料的温度 。
快点火研究需要产生性能可控的超短脉冲高能电子束 , 使其定向沉积在高密度的氘、氚燃料中 , 迅速提高压缩燃料的温度 , 触发聚变反应 。 当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大于输入能量的话 , 就叫做点火 。
全世界的激光聚变研究中 , 美国和中国是最领先的两个国家 。 今年8月 , 在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上的实验中 , 核聚变反应输出能量已经达到了3/4的能量平衡点 。
新京报:之前有说法是“实现核聚变永远还有50年” 。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 未来人类需要多久能用上核聚变发电?
张杰: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说 , 不管是磁约束聚变还是激光核聚变研究 , 都已经走到门槛儿了 。 门槛儿的意思就是输出能量已经接近于输入能量 , 未来的共同目标是要达到输出能量为输入能量的10倍、100倍 。
如果达到100倍的话 , 离核聚变电站就很近了 。 我觉得在时间上可以用“十年”为单位来计数了 , 比如十年、二十年的时间 , 核聚变作为人类社会能源的明天即将到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