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缘何频频破圈
传统文化正在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 ,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节目火遍全网 , 故宫彩妆等传统文化类IP在网上、朋友圈爆火 , 直播带货国风产品备受欢迎 。 在互联网带来的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 , 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
【传统文化缘何频频破圈】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 并提出“到2025年 , 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 , 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召唤与使命 。 有段时间 ,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 , 传统文化的美好似乎被遗忘在过去 , 网剧、短视频、流行音乐 , 构成了年青一代的流行文化、消费文化 。 近年来 , 随着传统文化相关节目、作品频频破圈、“国潮”风流行 , 频频引发热议 , 这一切何以发生?这一现象对传统文化复兴有着怎样的启示?背后逻辑值得思考 。
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 不同于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 ,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滋养 。 尽管多元文化、消费文化形成风潮 , 传统文化看似与社会生活疏离 , 但它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 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 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是时代的呼唤 ,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技术赋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 ,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转化、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 。 如许多博物馆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 , 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 , 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 ,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网络直播、5G、AR等传播手段和渠道 , 让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可闻、可感 , 引发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
熟悉的文化基因和全新的创作与传播体验 , 完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从传播主体角度看 , 传统文化破圈是文创工作者在不断拓展新形式 , 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寻求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 , 以获得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 。 从社会受众角度看 , 其实也是在国家崛起背景下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 。
以18~35岁用户为主体的B站为例 , 日前数据显示 , B站UP主创作的国风类视频数量已超过一百万;在过去一年 , 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 。 这意味着Z世代不仅是“中国风”的主要受众 , 更逐渐成为生产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 一方面 , Z世代成长于繁荣与自信的新时代 ,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 , 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另一方面 , 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 , 接收互联网空间中的多元文化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的一部分 。 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外来文化的灌输 , 而是主动发掘并传播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 , 开始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 。 国家实力的提升以及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根本驱动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