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氪金”,买不到元宇宙门票( 二 )


面对巨大落差 , 投资者开始失去信心 , Magic Leap的估值从2019年的64亿美元大幅萎缩至2020年9月的4.5亿美元 , 跌幅超90% 。 公司创始人辞去CEO职务 , 新任掌门人出身微软 , 计划转向B端市场 。
Magic Leap没能实现“魔法一跃” , 阿里不仅录得巨额投资亏损 , 还付出了相当大的机会成本 。
充裕的资金 , 是互联网大厂角逐元宇宙的最大依靠 。 在元宇宙尚未被全球科技界热炒之前 , 新BAT不约而同地把战略投资作为卡位元宇宙赛道的主要方式 。 除了腾讯和阿里 , 今年8月底 , 字节斥资90亿元收购国内头部VR(虚拟现实)设备厂商Pico , 震动整个业界 。
然而 , 阿里和腾讯接连折戟 , 让大厂“买下”元宇宙门票的玩法被打上问号 。 他们开始转而向内 , 自行寻找元宇宙的掘金路线 。
另一方面 , 元宇宙的爆火 , 也让一些中小型公司受益匪浅 , 在细分赛道中加速前进 , 试图走出与大厂不同的发展路径 。
A
尽管投资Magic Leap效果不佳 , 但阿里显然并不会轻易放弃元宇宙赛道 。
今年10月底的2021年云栖大会上 , 阿里宣布成立XR实验室 , 主要进行AR、VR相关的技术研究 。 这座实验室将成为阿里进军元宇宙的桥头堡 。
阿里达摩院XR实验室负责人谭平做了压轴演讲 , 标题是《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 。 他谈论了元宇宙的概念和构成 , 并展示了一些实例 , 包括天猫全息店铺、虚拟家装等 。
同一时间 , 天猫举办首届元宇宙艺术展 , 邀请五粮液、小鹏汽车、Burberry等15个品牌参加 , 消费者购物后有机会获赠NFT(非同质化通证)数字藏品 。 NFT技术被视为元宇宙的技术基石之一 , 阿里这番营销显然含有“秀肌肉”的味道 。
老对手腾讯同样不甘示弱 。
在11月10日的第三季度分析师电话会上 , 马化腾表示“腾讯拥有大量技术和能力模块 , 能够以不同路径探索元宇宙的机会 。 ”
马化腾认为 , 腾讯在游戏、社交网络、引擎、AI(人工智能)等板块积淀深厚 , 拥有服务同时在线的海量用户的基础设施 , 以及管理数字内容经济和数字资产的能力 。 这些都是腾讯进军元宇宙的优势 。
第二天是腾讯公司成立23周年的生日 。 腾讯向全体员工赠送7.2万份NFT数字藏品 , 由QQ企鹅形象搭配不同元素组成 。 有传言称 , 某些隐藏款在私下交易中卖出了5万元的高价 。

大厂“氪金”,买不到元宇宙门票

文章图片
图4/7

但截至目前 , 阿里和腾讯均未就元宇宙部署新的战略 。 他们在谈及相关话题时 , 试图将现有业务装进元宇宙的阐释框架之内 。 两家公司围绕NFT展开的一系列布局 , 更多是进行技术探索和实验 。
归根结底 , 元宇宙实在太火了 , 即便是阿里腾讯也不能视而不见 。 这种心态在规模稍小的公司表现得更加明显 。
例如 , 百度近期上线元宇宙社交APP“希壤”;B站宣称自己是中国最适合实现元宇宙概念的公司之一;网易CEO丁磊则表示 , 公司在元宇宙相关技术和规划上已经做好准备 。
喧嚣背后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元宇宙是否被炒得过热 , 以及究竟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 , 抵达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交融的理想国 。
B
目前 , 国内在元宇宙领域走得较远的公司 , 大多是专精于某一领域 , 比如游戏板块的MetaApp、Yahaha , 硬件板块的Nreal , 虚拟人板块的创壹科技等 。
与新BAT相比 , 这些公司的声音远小于互联网巨头 , 受关注度也要低得多 。 但无论是技术路径还是商业模式 , 他们都试图描绘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前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