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 , 我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 , 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 , 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 , 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要求 , 商家对于格式条款要尽到说明和提示义务 。
针对上述情况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咨询了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 。 孙志峰表示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 ,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 强制消费主要是损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 而APP自动续费是否属于强制消费 , 需要看APP是否给予消费者充分的提示 , 并保障消费者最终选择权的行使 。 如果APP是通过静默方式自动扣费 , 那么是属于强制消费的一种情形 。
那么平台方是否尽到了“充分”提示的义务呢?全联并购工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指出 , 由于监管部门没有对如何“充分”提示进行相关的明确规定 , 这也给了一些平台空子可钻 。 从表面上看 , 平台似乎已经告知了个人扣费规则 , 且个人也已经同意了 , 如果出现纠纷与机构无关 , 完全是个人的问题 。
强势和弱势之间
普通用户很少能够看懂冗余沉长、且到处都是专业术语的条款 , 即便同意了条款 , 对于其中内容潜藏什么陷阱也是不了解的 , 大部分是出了问题后 , 才知道自己落入圈套 。 加之自己确已知情同意 , 很难与专业、且团队作战的机构抗衡 。
根据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调查 , 多数APP尽管在条款中表示自动续费过程完全透明 , 但实际运营过程中仍存在模糊地带 。
例如 , 某网盘类APP在自动续费条款中声明:平台“可在”扣款前通知用户 。 而具体是否会提醒 , 以及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提醒也未做出解释 。
某网络社区类APP人工客服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该平台会员自动续费服务将在到期前一天自动订阅 , 提前5天通过站内私信告知 , 不额外发送短信 。 而另一社交平台APP则在会员到期前通过站内私信发送提醒 , 用户需关注会员服务账号 , 这也意味如果取关账号或卸载该APP , 用户都可能无法即时收到提醒 , 也存在被自动续费的风险 。
前期利用监管空隙下的“默许”让消费者“被自动续费” , 后期设置提前甚至超前扣费 , 利用会员的粗心大意赚取“记忆税” , 完成禁锢会员的最后和关键环节 , 致使自动续费问题难以彻底终止 。
日前 , 因提前3天自动续费遭到上海市消保委点名的涉事平台已发出回应 , 称已第一时间进行了自查自纠 , 将马上着手优化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该平台已于11月24日更新了会员服务协议 , 并将于12月1日生效 。 新版会员服务协议中 , 将自动续费规则的下一个计费周期代扣时间调整为服务到期前24小时和到期后 。 同时 , 将在自动续费服务截至日期前5日 , 以发送手机短信、站内私信等方式向用户发送提示 。
从源头避免“绑架”
“自动续费”作为一项便利服务本身并无问题 , 但在用户不知情或不理解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操作 , 既有违诚信公平原则 , 也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 那么 , 面对庞大的平台 , 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呢?
部分用户因为担心忘记 , 会在开通自动续费后立刻取消 , 并提醒大家不能仅仅在APP里关自动续费 , 要去手机钱包或是微信、支付宝里关掉授权才算是真正关闭;而另一部分人群则是在收到扣款账单后才“亡羊补牢” 。
【追踪 | 当自动扣费变成提前扣费,我们默认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据悉 , 自动续费扣款可以通过平台客服追回 , 但这一途径存在很强的随机性 。 用户的态度坚决程度、表达和处理方式都可能影响处理结果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发现 , 多数APP在会员服务条款内明确表示 , 服务类商品一旦交易达成不接受退款 。 也有苹果手机用户表示 , 苹果的自动续费问题可以去官网退订 , 客服能够帮忙退费 , 并且贴心提示支持关闭自动续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