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年轻的视障工程师:为视障者点亮智慧生活( 二 )


优化上网体验并不简单
作为一家公益组织 , 过去 , 研究会主要教视障者使用电脑 。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 , 手机慢慢成了上网的主要工具 。 哪里有障碍 , 用户最清楚 , 为什么不请懂计算机的视障者来优化?就这样 , 刘彪、王孟琦等加入研究会 , 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视障工程师 。
【走近年轻的视障工程师:为视障者点亮智慧生活】畅通“网络盲道” , 不是只提点意见 。 朗读、交互、设计的障碍 , 一开始没人清楚 , 视障工程师逐个去研究 , 摸索解决方法 。
刘彪的主要工作是写代码 。 他不用开电脑屏幕 , 戴着耳机 , 边听边写一行行代码 。 多数时候 , 他半低着头 , 双手搭在键盘上 , 噼里啪啦地敲字符 。 有时候遇到了坎儿 , 他会摘下耳机 , 若有所思 。
大学里 , 刘彪学的是针灸推拿 。 “我可是8年老中医 。 ”他露出两颗“松鼠牙” , 回忆起自学编程的日子 。
“我的编程知识是小时候让妹妹照着教材一句一句念的 。 ”妹妹念一遍 , 刘彪就用磁带录下来 , 录完一段 , 背下一段 。 50天听完第一本教材 , 记了200多页的盲文笔记 。 “开始像听天书 , 后来慢慢找到了点感觉 。 ”刘彪说 , 现在想起那些代码 , 脑子里都是妹妹的读书声 。
王孟琦做的则是无障碍测试工作 。 加入研究会后 , 他总结出了一套测试方法 。 在视力正常的同事们的协助下 , 他还学会了用截图、标注等方式 , 把发现的问题、提交的解决方案转换为视觉化表达 。
“干这个 , 技术含量其实蛮高的 。 ”王孟琦自豪地说 。 有一次 , 一家互联网大企业找到研究会 , 希望旗下的某个产品适合视障者用键盘操作 。 王孟琦和研究会的同事们写出厚厚的无障碍键盘交互稿 , 对方惊讶极了:“没想到你们这么专业 。 ”
另一位视障工程师吴益明 , 高高瘦瘦 , 身上同样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 2015年 , 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毕业后 , 为了谋生 , 他做起了推拿工作 。 那段时间 , 白天上班 , 晚上自学编程 。 两年多后 , 他如愿加入研究会 。 2017年12月26日 , 他清楚地记得接到录用电话的日子 , 当晚兴奋得没睡着 。
研究会的视障工程师团队合作越来越默契 , 大家密切合作 , 有的做无障碍测试 , 有的做用户渠道运维 , 有的写优化代码 。 每天上午10点直到深夜 , 在研究会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 , 敲键盘声、电话声此起彼伏 , 忙起来的时候 , 你一言我一语 , 像热闹的集市 。
期盼汇聚更多力量
研究会里 , 还有一位25岁的视障工程师周富贵 。 他曾开发了一款名为“掌中世界”的应用 , 这是由视障者开发的首个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架的产品 。 去年3月他加入研究会 , 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帮到更多的人 。
“感谢你们 , 让各种软件用起来没障碍 , 帮助我能一路读到博士 。 ”这是一位香港中文大学视障者用户的反馈 。 尽管工作辛苦繁忙 , 但这样的回馈多了 , 研究会的工作人员更加体会到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
让他们欣慰的是 , 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 , 自觉参与到“网络盲道”的建设中来 。 针对产品的优化 , 视障工程师给出建议和方案 , 而要让“网络盲道”更畅通 , 还需软硬件企业适配调整 。
刘彪举例说 , 在软件层面 , 一些常用的社交软件、购物软件、网银软件等 , 纷纷与研究会合作 , 根据视障人群的需求 , 对产品做了精细化的适配 。 硬件层面 , 华为等手机厂商则根据视障工程师的建议 , 对手机系统做了无障碍深度优化 , 制定了无障碍设计规范 。
如今 , 刘彪的生活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 他喜欢这份工作 , 喜欢同事们一起合作的氛围 , 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 也不认为自己需要刻意帮助 。 每隔一段时间 , 他还会琢磨一些新东西 。 他痴迷收集各种声音 , 风声、雨声、半夜的车流声 。 下雨时 , 到大街上收集雨声 , 半夜一两点录下马路上的车流声 , 再把这些声音重新编排 , 和朋友一起做成曲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