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年轻的视障工程师:为视障者点亮智慧生活
走近年轻的视障工程师——
为视障者点亮智慧生活(体验·新时代·追梦人·“急难愁盼这样解决”)
本报采访人员 喻思南
深圳市福田保税区的一座大厦里 , 采访人员正在采访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的视障工程师王孟琦 。
一场大雨突如其来 , 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打在窗户上 。 “下雨了 , 你一会儿回家还方便吗?”采访人员问王孟琦 。 他是工程师 , 也是一名视障者 , 几乎什么也看不到 。 平常下班 , 他会坐班车到两公里外的益田地铁站 , 与女友会合后一起回家 。 但此时 , 乘公共交通对于视障者来说 , 多少有些不便 。
“没事儿 , 我打个车走 。 ”王孟琦听出了采访人员的担心 , 轻笑着安慰 。 他拿起手机 , 靠近耳朵 , 拇指在屏幕上滑动 , 神情专注而认真 , 听完一阵语速急促的提示音后 , 熟练地完成了打车的操作 。
王孟琦身后 , 研究会的办公室里 , 还有不少工程师在埋头工作 , 为不同的应用程序优化代码、进行无障碍测试……视障者的生活因网络而丰富多彩 。 他们中的一些人 , 像王孟琦一样 , 努力让互联网照亮更多人 。
读屏软件搭起一座桥
研究会的专家介绍 , 视障指的是视觉功能受损 。 除了盲人 , 视障者还包括许多需要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器具才能看清东西的弱视人群 。 中国盲人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 我国的视障者超过1700万 。
对于这个群体来说 , 互联网的运用等于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
王孟琦上网主要靠听 。 页面上是什么文字、哪一个窗口正在打开、什么程序在运行等 , 读屏软件会一一读出来 。 由于听惯了 , 他用起手机来 , 与视力正常者没什么两样 。
8年前 , 在河南推拿职业学院上学的最后一年 , 王孟琦到老家许昌一家推拿医院实习 。 那里离家只有500米 , 工作稳定 , 父母家人都很满意 。
没想到 , 研究会的一则招聘启事改变了王孟琦的人生轨迹 。 “听说研究会招聘视障工程师 , 就想试一试 。 年轻嘛 , 对外面好奇 。 ”王孟琦说 , 投简历、面试背着家人 , 等到真要去深圳工作时 , 母亲急了:“一个人跑那么远 , 你又看不见 , 怎么照顾好自己?”王孟琦笑着解释:“上网能做很多事 , 买东西、点外卖、认识新朋友 , 保准没事 。 ”
这一待 , 就是8年 。 王孟琦工作、生活都适应得很好 , 还在素质拓展活动上认识了女友 。 去年父母来深圳游玩 , 全靠王孟琦当导游 。
研究会有不少像王孟琦这样的视障工程师 。 身材微胖的刘彪爱笑 , 一笑就露出两颗“松鼠牙” 。 曾经 , 刘彪很怕去超市 , 找不到东西 , 还容易撞到货架 。 “现在上网 , 想买啥都行 。 ”
出行也更加便利 。 刘彪讲起了朋友的故事 , “我有一个朋友 , 能根据引擎声的细微差别 , 分辨来车是出租车还是私家车 。 但他不敢拦出租车 , 因为不知道车里有没有坐人 。 ”
“现在好了 , 用打车软件 , 人不找车 , 车来找我 , 我常笑他的‘特异功能’没用了 。 ”刘彪眼睛眯成一道线 , 继续说 , “几年前 , 我上车后 , 司机会非常惊讶 。 这两年 , 他们不打听我怎么叫车了 , 一路上和我聊天 。 ”
读屏软件犹如视障者上网的“盲杖” , 但它要领好路 , 还少不了一条通畅的“网络盲道” 。
调出手机的读屏模式 , 采访人员很快就体验到“网络盲道”上的障碍 。 某音频软件的“播放”键 , 识别后只读成“按钮”两个字;一些页面上表达“更多”意思的“+”号键 , 读出来却是一堆乱码;写在图片上的文字 , 基本读不出来 。 王孟琦说:“对这些内容 , 视力正常的人一看就明白 , 但对我们就是障碍 , 个别关键环节堵住了 , 产品可能就用不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