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 , 我们必须频繁地利用范式和首选经验 , 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 , 一碰到这样或那样的触发特征 , 就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 。
有时候 , 人的行为不适合所处的情境 , 因为即便是最准确的范式和触发特征都不可能回回管用 。 我们之所以会容忍这样的不完美 , 实在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 。 若没有了这些特征 , 我们就只能傻站着慢慢分类、鉴别和校准 , 而错过本该采取行动的时机 。
种种迹象表明 , 将来我们会更严重地依赖这些典型范式 。 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刺激会更为复杂、变数更大 , 我们必然要越来越多地依赖捷径来应对、解决它们 。
心理学家最近发现 , 我们在日常判断中会使用大量心理捷径 。 他们把这些捷径叫作“启发式判断”(judgmental heuristics) , 由此带来的简化思维在大多数时候都行之有效 。 可同时 , 我们也可能因此偶尔犯下错误 , 付出沉重的代价 。
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 , 人们往往会轻率地接受权威人士的说辞 , 照着他们的指点去做事 。 这也就是说 , 我们不是先思考专家的论点 , 看看值不值得相信 , 而是直接忽视论点 , 仅仅因为专家是“专业人士” , 就选择相信他们 。
这种在某种环境下机械地回应某一信息的倾向叫作自动化反应或“按一下就播放”式反应;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彻底分析后做出反应的倾向 , 则叫作可控式反应 。
相当多的实验研究表明 , 在有愿望也有能力仔细分析信息时 , 人们会更多地按可控的方式去处理;可要是条件不允许 , 人们则更可能采取较为容易的“按一下就播放”式方法 。
例如 , 有这么一项研究:密苏里大学的学生听了一次录音演讲 , 该演讲认为 , 所有的高年级大学生必须通过综合考试才能毕业 。 这跟在场的一些学生是密切相关的 , 因为录音里说 , 综合考试明年就生效 , 也就是在大四学生毕业之前 。 自然 , 这个消息让学生们想要仔细地分析其论点 。 然而 , 本次研究另外还找了一些学生 , 他们被告知考试制度要在他们毕业之后才生效 , 所以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没什么重要性 , 因此 , 他们没有仔细考虑其中的论点正确与否的强烈需求 。
研究结果一目了然:自身不受影响的学生基本上被演讲人在教育领域的专业身份给说服了 , 他们使用了“专家说的话肯定是对的”的原则 , 对演讲者的论点是否合理并未给予太大的关注 。 反过来 , 那些自身要受影响的被试 , 并不在乎演讲者的专业地位 , 而更在乎他的论点质量 。
这样看来 , 在使用“按一下就播放”这种危险的响应方式时 , 我们其实是给自己架了一张安全网:要是议题对我们自己很重要 , 我们就会拒绝根据单一特征来触发反应 , 因为这太奢侈 , 我们玩不起 。 毫无疑问 ,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 不过 , 我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 。 各位读者或许还记得 , 我们刚才提到过 , 只有在人既有欲望也有能力的时候 , 才会以深思熟虑的可控方式做出反应 。
现代生活形形色色、节奏紧张 , 有证据表明 , 哪怕是许多跟我们切身相关的主题 , 我们也没法彻底想清楚后再做决定 。 也就是说 , 有时候问题太复杂、时间太紧张、分心的东西太多、情绪唤起太强烈或心理极度疲劳 , 从认知条件来看 , 我们都无法谨慎思考 , 不管议题是否重要 , 我们都只能抄捷径 。
事实上 , 自动响应在我们生活中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存在价值 。 除非人们有仔细检查输入信息的动机和能力 , 否则他们就会依赖直观判断来对信息做出反应 。 其中有一点颇具启发意义 , 即尽管我们并不经常采用深思熟虑的复杂方式应对那些事关自身的重要议题 , 我们却希望别人 , 比如顾问、医生、会计、律师、经纪人这样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