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有人会信:汽车能飞( 二 )


当时业内认为 , 在电动汽车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背景下 , 陆空两栖无异于痴人说梦 。 此后几年 , 因为技术限制 , eVTOL领域不温不火 , 鲜有资本问津 。
如今 , 资本再次热捧飞行汽车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技术瓶颈已有突破么?
在时的科技的投资方蓝驰创投看来 , 未来出行产业是“Future Mobility” , 其行业链条很长 , 覆盖海、陆、空 , 会根据载运量、里程数呈现不同的形式 。
从Mobility(移动出行)的链条上看 , 蓝驰创投定义的飞行汽车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 对于这个赛道的观察分成两个维度:需求侧和供给侧 。
需求侧方面 , 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 , 人们当今生活的空间其实是三维的 , 但绝大部分的移动场景(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火车和轮船等)还是发生在地面 , 尤其是在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转 。 这样的形态带来了一个问题 , 那就是在一、二线甚至低线城市中 , 会发生的道路拥堵现象 。
同时 , 人们对出行的频次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 对载具成本的要求却是越来越低 。 特别是那些时间价值较高的人群 , 二维的移动场景不能满足他们高效的出行需求 。
供给侧方面 , 近年来 ,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 让飞行汽车逐渐从电影走近了现实 。 比如电池的能量密度、自动驾驶技术、车载装备等一系列的基础技术进步 , 都会推动这些技术应用在飞行汽车行业的发展 。

为什么还有人会信:汽车能飞

文章图片
图4/8
图源:峰飞航空科技公众号
过去几年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 把以“三电系统”为核心的电动相关供应链 , 打造得非常成熟和高效 , 尤其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在三电系统中 , 更加先进的电机系统意味着更加安静;能量密度更高的动力电池意味着更大的推重比;整车控制器的发展则可以让飞行过程更加安全 。 这三个核心指标都直指此前传统直升飞机通航过程中的痛点 。
此外 , 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 , 让传感器和算力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在极小的空间内实现 。 而无人机行业的发展 , 让整个中国飞行器相关的人才生态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
“上述三个方面原因的叠加 , 让飞行汽车在今天这个时点爆发 , 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条件 。 ”蓝驰创投eVTOL投资团队分析道 。
傲视科技的投资人刘雨衡则认为 , 飞行汽车本身是一个产品 , 从概念级的阶段到demo , 到最后真正可以投入小批量使用 , 生态越来越成熟 , 使得更多的创业公司涌现 , 更多的资本开始投资这些公司 。
“吉利这种汽车产业巨头的进场 , 是个很强的信号 。 ”2017年吉利收购了美国的太力飞车 , 又与奔驰一起投资了德国的Volocopter , 2020年合并傲势科技在国内组建沃飞长空 。 今年9月 , 沃飞长空和Volocopter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沃珑空泰 。 一系列动作都可以看到低空出行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 。
“这个赛道 , 未来三五年会有eVTOL产品落地的可能 。 ”刘雨衡说 。
谁是头号玩家
飞行汽车行业存在四类玩家 , 包括空客、波音等传统航空厂商 , 吉利、丰田、小鹏等车企 , 腾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投资为主) , 以及时的科技、峰飞科技、亿航等创业公司 。
目前主流的飞行汽车技术路线 , 已经从早年只是给汽车增加固定翼 , 变化为可以悬停、具有垂直起降特征的eVTOL技术路线 。
刘雨衡表示 , 航空厂商和传统车企虽具备天然的产业优势 , 但与做航空器起家的创业公司相比并不占优 。 传统车企可能有制造能力 , 有资本能力 , 但需要专业做飞行器的团队 。 “原来在航空制造工业领域 , 具备飞机、航空器设计、制造经验的团队 , 才可能把飞行汽车这件事做好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