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 六 )


那为啥我会选择这本书作为参考呢?因为这本书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陈晓教授通过案例结合社会心理学知识,让你了解自己,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是什么让我们把我们的生活搞的一团糟,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真正的将社会心理学思维融合自身知识体系,慢慢的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心理学专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我们需要知道,我是谁?
“自我概念”旨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一整套的看法和信念 。人们用这一套看法和信念来加工跟自己有关的社会信息和自身信息 。
而自我概念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实际自我,第二种是理想自我,第三种是应该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当实际自我,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之间出现差距时,人们会做出改变的动力,调整到自己满意的样子 。
书中详细针对这三种自我进行了分析,如何更好的理解自我,有利于我们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 。
2)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们在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心理学家所说的“归因”,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推论和解释的过程 。那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归因呢?
有两种情况,我们会发出疑问,第一是这些事情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第二是这些事情让你感到不爽 。上面我们提到关于女性歧视问题,我认为属于第二种 。那我们为什么想要知道行为背后的原因呢?
书中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想知道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人有两个很强烈的动机需要被满足:第一是对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理解的需要,第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
比如现在有些年轻人很愤青,动不动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看到的真实世界和自己理解的世界不一致,是导致他们的心理上出现一定层度问题的原因 。
3)改变态度,改变生活
人们经常会说:态度决定行为,态度决定一切!但态度真的能够决定行为吗?书中作者提出,态度是否能决定行为取决一个重要因素:态度所决定的是经过深思熟虑、有计划的行为,还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行为 。
艾奇森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图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指向行为态度,就是个体对将要执行的行为的看法和感受,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 。也就是”想不想做“ 。
第二主观规范,那些对个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人(如父母),他们会如何看待这个行为 。也就是”该不该做“ 。
第三知觉行为控制感,在做出某个行为前,感受自己对行为的控制的程度,这个行为对个人而言难不难 。也就是”能不能做“ 。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个行为是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且能够做到的,那么,他做出这个行为的意愿就会非常强烈,做出这个行为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
所以,态度并不能完全决定行为,他是决定行为的因素之一 。比如现在所谓的”剩女“想结婚(对结婚的态度没有问题),他们的父母和朋友也期望她们结婚(主观规范也满足),但问题往往是这些优秀的女性难以找到与她们匹配的伴侣(缺少知觉行为控制感) 。
4)看不见的“有色眼镜”,偏见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傲慢和偏见》长篇小说的作者,书中的阐述了两位不同背景和身份的主人公,最终放下傲慢和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是哪些因素造成偏见或歧视呢?其实这是我们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归因,我们对一些人或事件归因可能是错误归因,将原来没有联系的东西,却被认为是有关系的一种倾向,从而导致我们对人或事件产生错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