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后 , 成为抖音科普博主的严伯钧 , 也开始“点燃”别人 。 某次读者见面会上 ,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问他:“人的意识是不是真随机?”这让严伯钧感到惊讶:问题里的每个概念 , 他都曾在视频中提及 , 但他从未讲过这个问题 。
那一瞬间 , 严伯钧体会到科普的意义:“我感觉看到一位未来的科学家 , 站在面前向我提问 。 ”他告诉那个孩子 , 他也无法给出答案 , 鼓励孩子将来自己研究 , “这是个非常厉害的研究方向” 。
观众的正向反馈 , 也给创作者带来动力 。 宁原经常收到私信 , 有小朋友将他的抖音视频台词全文背诵 , 或是学着他的样子 , 用纸板做螃蟹 , 家长录成视频发来 。 还有孩子进行创新 , 制作宁原没有做过的“森林反哺动物”模型 。 这让他感觉良好——他的视频 , 激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 。
博主与观众的互动之外 , 在“三一博士”薛恒潇看来 , 科普工作者的责任 , 还包括辟谣、打假 。 11月初 , 他刚发布短视频《揭露星象大师》 ,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如今“夜观星象”何以不再可能 。 这也是他成为科普博主的初心之一:看不惯假科普者 , “总要有人出来说话 。 像我这样的人占据的舆论空间越多 , 伪科学占据的就越少 。 ”
短视频之外
最近 , 薛恒潇正与其他几位科普作者一起 , 筹备线上的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科学教具 。 他们调研了市面上的科学启蒙课程 , 希望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 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文章图片
“三一博士”薛恒潇 。 受访者供图
作为科普场所 , 抖音体量巨大、互动及时 , 但总有边界 。 不仅是薛恒潇 , 其他科普作者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科普形式 。
严伯钧曾尝试一对一讲解 。 在与抖音观众的互动过程中 , 严伯钧发现 , 很多人对他所讲的知识感兴趣 , 却因未受过系统训练 , 缺乏物理学的基本思维能力 , 而产生理解的偏差 。 他也曾思考 , 科普工作者们应如何服务这批用户 , 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 又能超越消遣娱乐的层面 , 帮助他们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 有时 , 在评论区看到这样的观众 , 他便会单独联系 , 解答疑惑 。
将来 , 他计划回到校园 , 完成博士学业 , 同时继续科普工作 。 科普的方式或许会是 , 由观众票选出最感兴趣的大学课程 , 他去旁听 , 再通过抖音短视频转述课上的新鲜知识 。 这是他“遥远的愿景”:做学术界和科普界的桥梁 , 让关注科学的普通人 , 也能了解学术界在做什么 。
宁原则与科技馆对接 , 商量着将模型搬去展览 。 最近 , 他的工作室正在扩建 。 他计划着 , 将新租下的隔壁房间布置成一个模型展厅 , 组织“开放日”活动 , 邀请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观、体验 。
模型中 , 即便是苍蝇、蟑螂这些“害虫” , 都长得可爱 , 一律是大圆眼睛、圆头圆脑的卡通造型 。 宁原希望自己能通过视频 , 传递这样一种新的视角:“世间万物 , 存在即合理 。 任何你讨厌的动植物 , 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 ”
文章图片
“模型师老原儿”在讲解蟑螂的生存技能 。 图源抖音视频截图
他相信 , 这也是科普的最终意义:通过传播知识 , 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 , 打开创造力的大门;而这扇门里 , 或许就藏着解决下一个问题的钥匙——就像在“模型师老原儿”的世界里 , 钢丝球蜷曲 , 正好可以用来做天然卷小人的头发 , 也正好足够告诉我们 , 知识其实很有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