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买房还是卖房?楼市持续调整,这3个“数字”有必要了解( 二 )
继5月份以来 , 继银保监会、发改委先后表态严查房企拿地融资 , 加强海外融资监管后 , 央行也召开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座谈会:未来要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 , 加强对各种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的管理 , 加强对高杠杆房企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 。 银保监会再次下发《关于开展2019年银行机构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的通知》 , 重点检查全国32个城市的银行的涉房贷业务 , 比如土地储备贷款、开发贷款、个人贷款等 。 其实 , 通过主管部门的先后表态来看 , 涉房涉贷的监管不会放松 , 而且范围不断扩大 , 不仅包括开发商贷款 , 个人消费贷甚至个人按揭贷款都包括在内 。
未来信贷或趋向于精准化和差异化:一方面 , 从经济整体来说 , 会加大对实体的支持力度 , 而房地产业会继续收紧;另一方面 , 从房地产的角度来看 , 会加大对自住的支持力度 , 高杠杆、消费贷等行为会受到限制与监管 。 其实 , 近期相关政策已表明 , 房住不炒的定位不会改变 , 短期内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 所以信贷政策不会出现大幅松动 。 不过 , 随着因城施策逐渐成为调控常态 , 对于比较依赖房地产业的城市而言 , 可能会出现一些变相松绑的可能 , 但是幅度不会太大 。
第三 , 土地市场:结束溢价率连续“6个月”上涨局面 , 底价成交成主流态势 。
众所周知 , 2019年上半年土地市场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热度 , 但是下半年情况有所改变 。 根据易居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 , 监测40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分别同比上涨0.2%、18.7% 。 但是 , 土地市场突然降温 , 监测40城土地成交溢价率19.9% , 结束了连续6个月上涨 。 除此之外 , 土地出让金、土地供应面积等关键指标都开始出现了下滑态势 , 而且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步子基本一致 , 底价成交成为主流态势 。 由此可见 , 土地市场降温的大幕或许已经拉开了 。
土地市场呈现降温 , 与楼市调控再次收紧有直接关联 。 一方面 , 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 , 房企融资继续收紧 , 房企资金链也出现了分化 , 影响了供地热情 , 也抑制了拿地热情 , 房企拿地整体趋于谨慎;另一方面 , 房贷利率止跌回升 , 市场预期出现下滑 , 买房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 推高了库存的上升 。 除此之外 , 上半年楼市回暖之际 , 不少房企积极进行了补仓 , 如今积极性自然也降低了 。
基于以上房地产形势 , 今年到底该买还是该卖呢?建议关注以下3点:
1、住房发展进入新阶段 , 购房者应适当转变观念 。 从福利分房时代过渡到商品房时代 , 我们即将迎来租售并举时代 , 随着住房发展进入到“双轨制”的新阶段 , 人们的买房观念也应该适当改变 。 笔者认为 , 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合理控制负债 , 改变必须买房的思维 ,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决定是买房还是租房 。
2、楼市进入分化期 , 是否买房应该注意因城而异 。 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不同 , 面临调控 , 有的城市降温 , 但不可否认有些城市依然还有发展空间 。 对此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 , 未来中心城市、大都市圈、城市群依然还有机会 。 在笔者看来 , 一二线城市、调控严厉的城市、城市群内部的三四线城市等 , 未来或许更值得关注买房;反之 , 现阶段其他普通城市更应该关注现金流和流动性 。
3、房住不炒定位不变 , 买房卖房都应该回归理性 。 如果本身有买房需求 , 比如孩子上学、结婚等 , 遇到合适的房子依然可以入手 。 但是 , 在楼市调控收紧的情况下 , 中小房企的资金链相对紧张 , 产品质量或存在隐患 , 而银行更加青睐实力更强、产品质量更好的大房企 , 所以应该认准大品牌房企 。 但是 , 如果考虑卖房置换 , 笔者认为现在并非换房好时机 , 二手房降温明显 , 很难卖到心理价位 , 所以改善置换可以再等等 。 此外 , 房住不炒的定位不会改变 , 对于炒房囤房客来说 , 要想全身而退 , 应该把握时机 , 而不是盲目追求卖在最高点 , 结果或有可能面临断供和信用风险 。 关于这一点 , 长期以来一直善于低买高卖的李嘉诚曾直言 , 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