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 计算燃油车的碳排放 , 也需要考虑石油在开采、提炼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 这与强调电动车电池生产过程当中的碳排放是相同的 。 综合这个数据后 , 中型燃油车每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电动车的排放量 。
另一方面 , 即使电动车的能源全部来自燃煤电厂 , 也可以大幅减少污染物 , 因为我们国家燃煤电厂技术方面 , 已经可以实现超净排放 , 燃烧后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回收 。 与燃油车的无序排放相比 , 燃煤电厂的系统性排放显然更容易管理 , 也可以利用技术进步整体性地改善 。
总而言之 , 分析二者差距 , 不能片面放大生产流通制造环节的差异 , 更应该从全生命周期、长排放过程来进行考量 。 从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来看 , 电动车毫无疑问是更低碳的 。
4. 网红解酒药能让人“千杯不醉”
【11月“科学”流言榜发布,航天员空间站吃胖了?真相在这儿】流言:
吃一粒“解酒神器” , 就能增加酒量、防止醉酒 。 这种保健食品属于纯植物提取 , 无副作用 , 可加速对酒精的分解 , 达到快速醒酒和提升酒量的效果 。
真相:
在临床上 ,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品以解酒的适应症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 。 而用一些所谓的“偏方”“老方”来解酒 , 不仅起不到解酒的效果 , 反而可能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 甚至引起肝功能损伤 , 实在是得不偿失 。
现在市面上的所谓“解酒药” , 本质上都是保健品或食品 。 保健食品是不能添加药物成分的 , 绝大多数宣称有护肝功能、降低酒精对肝脏细胞损害的食品 , 其中的成分通常来自药食同源的中药提取物 , 如甘草、人参、葛根等 , 也有添加了一些氨基酸的 , 如L-半胱氨酸、牛磺酸等也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 但这些成分的药效并不确切 。
饮酒过量、酒精中毒后 , 在临床上 , 纳洛酮、纳美芬、美他多辛等药物能起作用 。 比如“盐酸纳洛酮舌下片” , 舌下含服后 , 药物进入大脑 , 可解除乙醇导致的中枢抑制;纳洛酮直接口服吞下不能起效 , 只能在医院实施静脉注射或舌下含服 , 它代谢快 , 药效只能维持一小时左右;需要注意的是 , 严重醉酒时 , 旁人不能贸然帮醉酒者服药 , 除了可能被直接吞入而不能在舌下释放 , 更容易误吸药片到气管中 。
那么如何正确解酒呢?解酒最主要的是促进体内蓄积的乙醇和酒精的排出 , 一方面在饮酒后可以适量补充液体 , 多喝水 , 稀释体内乙醇和酒精的浓度 , 减轻肝脏的负担;另一方面多喝水还起到利尿的效果 , 促进排出 。
5.一万亿棵树就能逆转气候变化
流言:
全球“种1万亿棵树”的倡议 , 近来得到越来越多支持 。 要是真能种这么多树 , 吸收全球碳排放、逆转气候变化是没问题了 。
真相:
“1万亿”是个非常大的数字 , 种这么多树需要约9亿公顷土地 , 接近整个中国的国土面积 。 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 除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外 , 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 统计表明 , 我国在过去40多年大约种了660亿棵树 。 卫星数据表明 , 全球变得更绿 , 中国是主要贡献者 。 研究显示 , 中国森林面积大幅度增长 , 森林碳吸收量已达到中国排放量的45% 。
以往研究对树木每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估算有不小的差距 , 例如 , 根据欧洲环境署估算 , 一棵树木生长前20年 , 每年吸收22千克二氧化碳;也有其他机构估算全球平均每棵树每年大概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 。 根据后者的估算 , 1万亿棵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100亿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