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 航天员空间站吃胖了?真相在这儿
出现极冷天气的冬天就是“冷冬”?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刚刚发布的11月“科学”流言榜击碎了这些谣言 。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 , 北京科技采访人员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
1.出现极冷天气的冬天就是“冷冬”
流言:
刚入冬几天就这么冷 , 今年应该是个“冷冬”了 。
真相:
感觉到的“冷冬”和气象学上的“冷冬”并不是一个概念 。 极端冷事件和冷冬 , 前者是天气概念 , 后者是气候概念 , 即使是暖冬也有可能出现极端冷的天气事件 , 气候预测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天气预报 。
以2020年冬天为例 , 我国虽然也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情况 。 拉尼娜事件形成以后 , 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 , 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 , 但在今年3月 , 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显示 , 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冬季为暖冬 。 原因是整个冬季后半段温度偏高 , 造成平均值升高 。
每年冬季的平均气温都有波动 , 高于平均值就是偏高 , 低于平均值就是偏低 , 但冬季气温略微偏低并不等于“冷冬” 。 依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标准 , 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 , 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 。 单站平均气温距离平均气温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就定义为单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数超过区域总站数的50% , 则定义为区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 , 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 。 按照这样的标准 , 我们国家已经连续十几年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冷冬了 。
应对冬季可能到来的极端天气增多 , 公众还是要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 不要盲目听信网上的谣言 , 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 关注温度变化 , 合理安排工作和出行 。
2.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
流言: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一到空间站后就吃胖了 。
真相:
近日 , 央视《朗读者》公开一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发来的太空朗读视频 。 视频中 , 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先后朗读了巴金的《激流》总序节选 。 网友赞叹这是“从远方传来的诗意”“宇宙级的浪漫” 。 也有网友发现 , 三位航天员看起来“胖了些” 。 联想到此前看过的航天员饮食 , 大家不禁疑惑:他们是吃胖了吗?
真相并非如此!在失重的状态下 , 航天员的血液将涌向大脑和上身 , 血液的黏稠度也会发生变化 , 从而导致面部浮肿 , 甚至是头部发胀的情况 。 而伙食、运动等因素 , 不会迅速造成这类变化 。
此前也有网友发现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发生了浮肿现象 。 因此 , 航天员脸变圆润不是因为发胖了 , 而是特定环境下体内血液再分布的正常现象 , 不是病理性的 , 与地面浮肿有本质区别 。
3.电动车造成的总排放比燃油车还高
流言:
电动车的污染和碳排放并不比传统燃油车低 , 只是污染和排放形式转移到发电和生产电池的过程中 , 实际比燃油车碳排放还要高 。
真相:
由于生产工艺原因 , 当前电动车生产过程当中总的碳排放量是比燃油车要高一些 。 但综合考虑 , 电动车是更低碳的 。
首先 , 电动车的动力来源 , 并不完全来源于燃煤的火电 , 我国的水力、风力、核能和太阳能等非化石燃料发电 , 加起来占比接近30% , 也就是说 , 电动车的动力有三成是来自这些清洁能源 。 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的要求 , 到2030年 , 国内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占比会达到50%左右 , 2050年达到90%以上 。 随着新能源在发电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 电动汽车的碳排放量必然呈逐渐下降的态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