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发现“天外来客”,研究成果发表于 Nature

IT之家 12 月 1 日消息 ,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消息 , 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基于“嫦娥四号”巡视器获取的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光谱数据 , 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了年龄在 1 个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 。
据介绍 , 虽然先前的研究在阿波罗样品中发现了碳质球粒陨石碎片 , 但从未在月球表面通过遥感探测直接观测到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 刘洋团队的发现表明 , 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可能仍然为现在的月球提供水源 。
撞击输运过程被认为是月球表面水及永久阴影区水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 而碳质小行星是小天体中相对比较富含水及挥发分的一类 , 在撞击过程中其携带的水可能有部分得以保留在月表 。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发现“天外来客”,研究成果发表于 Nature
文章图片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发现“天外来客”,研究成果发表于 Nature】▲ 月球水的可能来源(图片源自:LPI/David A. Kring)
同时 , 该研究显示比较年轻的月表物质(如嫦娥 5 号返回样品)中存在撞击体残留物的可能性 。 而对这些可能存在于嫦娥 5 号样品中撞击体残留物的直接分析 , 将对地月系统撞击体成分和类型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参考 , 并有望对太阳系轨道动力学演化进行进一步约束 , 增进我们对内太阳系撞击历史的了解 。
IT之家了解到 , 上述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