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科研狗”: 向“日常崩溃”说不( 二 )
其实问题的关键还在于 , 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挫折 。
在日常教学中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芙蓉特别关注心态问题 , 她和她的学生一起开出了一张“积极拥抱压力”的药方 。
李欣欣(化名)是直博生 , 她硕士一入学 , 邓芙蓉老师就交给她一个高难度任务——写英文论文 。 “我当时觉得可能导师认为我资质还不错?”1994年出生的李欣欣笑嘻嘻地说 。
其实 , 这有点超出她的能力范围 , 她只能用“笨办法” , 一点点啃文献 , 再一句句模仿外国文献的写作方式 。 尽管脸上不停“爆痘” , 但她非常认同自己的工作:“虽然很难 , 但得到锻炼对我自己也有好处嘛 , 这些都是我未来独立做科研的资本 。 ”
“我们能做科研其实已经很好了 , 圈子单纯 , 目标明确 。 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 , 也不用操心房租、水电……这样想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 ”李欣欣的积极心态很奏效 , 入学第一年 , 她就已经发表了一篇不错的英文文章 。
别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过度焦虑上
然而 , 主观积极也不能改变客观困难重重的事实 , 每个科研勇士都得直面压力 , 随之而来的焦虑情绪 , 便是科研崩溃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
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 , 比如实验失败、作业期限临近、缺乏选题灵感等等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 ,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同学 , “怕毕不了业”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 正如在美国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的刘宁浩(化名)剖析说:“毕业压力是最大的焦虑来源 。 ”
对于“毕业焦虑” , 刘崇茹给学生们开出的“药方”是:“不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过度焦虑上 。 ”
具体而言 , 刘崇茹帮学生想出一个“8×5”去焦虑法 。 她告诉学生:“能考取研究生 , 大家资质都不会差 , 你们只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一周5天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上 , 不可能毕不了业 。 ”她想向同学们强调的是:只要日常足够努力 , 就不需要担心毕业的问题 。 最好力争早出成果 , 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 。
邓芙蓉指导的硕士生刘华(化名)也探索过几种抗焦虑方法 , 主要用于应对日常科研中无法突破瓶颈的情况 。
一是“吃” 。 刘华性格开朗、健谈 , 她非常直白地告诉采访人员 , 曾经有一段时间 , 无法突破自己 , 感觉“吃”确实能让人暂时舒服一些 , 这也是不少同学的选择 。 但这种“疗法”有一个副作用——胖 , 所以她其实不太推荐 。
她推荐第二种方法 , “管理自己 , 找点事干” 。 刘华觉得 , “闲着”是焦虑的催化剂 。 越是遇到科研瓶颈时 , 越要对自己有规划 , 要和导师积极沟通 , 并且行动起来 。
莫把导师当敌人 , 实现“被指导”是王道
在采访中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还发现 ,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科研进展的重要因素 。 不少学生和导师都在探索和总结如何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
“充分交流”是张海霞给不尽如人意的师生关系开出的一张“药方” 。
张海霞带过一名学生 , 这名男生曾被同学评为“全课题组最不好接触的人” , 而他本人对同学和老师也极度不满 , 张海霞一度想放弃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