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演艺不会止步于“舞台+摄像机”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 正在让许多曾经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 。 受疫情影响 , 在剧场时不时得短暂关闭的情况下 , 文艺院团借助互联网 , 以直播的形式连接舞台和屏幕前的观众 , 实现了相关剧目的远程演播 , 服务了广大群众 。
这样的形式和实践值得肯定 , 但这种“舞台+摄像机”简单叠加的方式不应是数字演艺的全部 。 特别是从观众观赏的角度来讲 , 无论是一个机位 , 还是多个机位 , 将屏幕挡在眼前 , 原本坐在剧场里沉浸式观剧的现场感被割裂 , 原本无介质的现场艺术变成了不带剪辑的“影视”作品 。
这倒不是说影视作品不好 , 而是因为 , 舞台艺术是假定性的表演 , 其审美范式本身就与影视不同 。 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欣赏舞台艺术作品 , 没有了观众 , 没有了现场 , 也没有了对演员表演细节的捕捉 , 很容易让观众陷入迷惑:我们所追求的 , 究竟是坐在剧场内全方位地被艺术所感染 , 还是通过屏幕有限地去感知一下故事内容、聆听一下唱段唱腔呢?
数字化浪潮下 , 大力发展数字演艺的方向和努力 , 毋庸置疑 , 但在实现方式上 , 需要以观众的品质化欣赏为最高追求 , 倒逼方法和方式的升级和进步 , 而不能满足于在舞台前架起摄像机 , 把一切扔到网上 , 然后皆大欢喜 , 撒手不管 , 让数字演艺沦为低成本的“数字+演艺”的生硬拼盘 。
需要指出的是 , 将“演艺”移植到屏幕中 , 有一些概念和追求要明确 。 数字演播是一种有介质的呈现 , 不管是电脑屏、手机屏 , 还是电视屏、投影 , 既然有介质 , 它就与电影、电视作品等有介质的艺术一样 , 在美学上有着对于真实的共同追求 。 舞台表演是一次性的“天然”呈现 , 一切都在观众的眼前 , 而影视类作品可以称为是剪辑的艺术 , 观众所看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 两者的工作原理不一样 。
因此 , 为演艺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 是在尊重舞台演艺艺术审美基础上的创新 , 是在保留和弘扬现场艺术魅力基础上的探索 , 而非简单地“直播”了事 。 对此 , 需要广大文化工作与科技工作者携手探索 , 不断提升数字演艺的呈现品质 。
2020年11月 ,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其中指出 , 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 , 引领全球演艺产业发展变革方向 。 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 , 加强演艺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 , 支持演艺机构举办线上活动 , 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 打造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 。 推动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 。 同时 ,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 ,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 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
文化服务人民 , 科技造福生活 , 让群众获得高品质的艺术享受是永恒的努力方向 , 也是市场的选择 。 对此 , 任何降低欣赏获得感的实践 , 只可能短时间地存在于特定场景下 , 绝非主流 。
事实上 , 作为跨界融合下的新兴产物 , 数字演艺前途无量 , 大有可为 。 舞台艺术是演员和观众相互刺激的艺术 , 是观众和观众相互感染的艺术 , 也是观众通过观演完善自己的假定性的艺术 。 对此 , 数字演艺可以借力高科技和网络 , 把现场感 , 把观众之间、观众与舞台之间的互动和感染更为强烈地呈现出来 。
【数字演艺不会止步于“舞台+摄像机”】毫无疑问 , 数字演艺就是科技创新下的新发展 ,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主动走出舒适区 , 与科技企业、网络企业进行跨界融合发展 , 强强联合 , 各取所长 , 让适配时代发展的优质数字演艺产品更好地造福广大观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