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风水留题大地 四川各县风水留题地


四川资中县罗泉古镇,古称罗泉井,被誉为“川中第一龙镇” 。从空中看,古镇宛如一条巨龙,傍着珠溪河蜿蜒飞腾,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爪清晰可辨 。龙头由河东街、盐神庙、城隍庙、川主庙、南华宫、子来桥组成,盐神庙是龙冠 。龙颈由老街构成,内有万寿宫、鼎兴宫、胡范渠书院等众多明清建筑 。龙身由顺成街、中顺街、广福街组成,街内有天上宫、巧圣宫、胡范钦住宅等 。龙尾由兴隆街组成 。龙爪则由半山上的四维书院和珠溪河东面的禹王宫组成 。
罗泉古镇历史悠久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山上扎营,后因连续干旱,河流断流,大军无水可饮 。诸葛亮遂派兵在珠溪河边凿井取水 。不几天,凿井成功,诸葛亮见井中泉水清澈,入口甘甜,又见井口似箩筐,便命名为箩泉井 。后来全军一共凿开4口大井,即后来的桂花井、大坝井、花园井、观音井 。传说清朝时,一“罗”姓官员将“箩”字上的竹头去掉,改为“罗”,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 。再到后来,民间又将“井”字去掉,俗称罗泉 。
另有一种说法,宋代此地即有一座寺庙叫罗泉寺,该寺毁于明初,场镇得名源于寺庙名 。真相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众说纷纭 。

四川风水留题大地 四川各县风水留题地

文章插图

罗泉复兴移民入川与盐业恢复
罗泉,走过1700多年的风雨,是一座因盐业而兴又因盐业而衰落的川中古镇 。这里现存一座全国唯一的盐神庙,庙中供奉着盐业祖师爷管仲 。罗泉地交仁、资、威三县,盐井开凿历史悠久,从秦代以来就是四川重要的产盐区 。“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是其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 。
四川风水留题大地 四川各县风水留题地

文章插图
盐神庙
明末清初的浩劫,使罗泉人口锐减,盐业生产陷于停顿 。直到康熙年间,由于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推动,各省移民涌入罗泉,才使罗泉重焕生机 。
雍 正 七 年(1729),为了管理盐务,清政府在罗泉设立了资州分州衙门,由从六品的同知驻扎 。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八·食货志》:“雍正七年,于罗泉置分驻州判衙门,监理盐政 。”
如此高的建制,在四川可谓绝无仅有,就连当时的富顺自流井也才只设立了分县衙门 。极盛期的罗泉,井架矗立,车马辐辏,来自仁寿、资州、威远等地的物资在此汇聚,商旅不绝于道 。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罗泉所凿盐井约有1515口,所产食盐远销成都及藏区,盐业之盛毫不亚于邻近的富荣盐场 。
推动罗泉盐业和场镇复兴的主力中,首当其冲的是数以千计的外省移民 。尤其是来自闽粤的客家移民和来自湖南的湘籍移民,其中广东客家移民数量最多 。
根据罗泉的南华宫《万年灯碑》记载,当时移入罗泉的粤东移民有17姓之多 。这些客家人占据了罗泉最主要的盐井,借助盐业的发展集聚了大量财富,钟氏家族的第二代钟太琇就是其中的代表 。
四川风水留题大地 四川各县风水留题地

文章插图
万年灯碑

钟氏宗祠彰显家族繁盛的历史
钟氏家族来自广东镇平曹田尾,始祖钟昌琼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来到罗泉 。钟家最早以佃耕为生,钟昌琼除农业外还兼做乡村医生,悬壶济世,在罗泉号称“善人” 。
他的次子钟太琇头脑灵活,不愿终生困于垅亩,将眼光投向了罗泉丰富的盐业资源,将资本悉数投资于盐井的开凿,成为罗泉盐业最早的复兴者之一 。
由他创立的同福灶是罗泉镇最大的盐灶之一,从清代一直繁盛到民国时期 。当时钟氏族人修建的钟氏宗祠保存至今,其规模宏大,山门气势非凡,无不彰显着家族繁盛历史记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