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褚橙的班?( 二 )


褚时健2002年盘下果园种橙子 , 期间经历不少波折 , 产销量徘徊不前 , 直到2012年才突破天花板 。 十年间 , 除了果树成长、技术迭代外 , 最显著的变化是国内水果消费习惯的变迁 。
在褚橙刚刚起步的世纪之交 , 国内人均水果年消费量只有30.5公斤;到了2012年已升至40.3公斤 , 车厘子、蓝莓、牛油果等高档品类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 吃得起水果 , 特别是高档水果的人越来越多 , 是定位高端的褚橙成为爆款的先决条件 。
此外 , 2002至2012年 , 互联网在中国快速普及 , 国内网民从5800万增至5.4亿 。 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培养了网民线上购物的习惯 , 网购用户规模从2002年的凤毛麟角 , 增长至2012年的2.4亿 。
彼时生鲜电商仍处于试水阶段 , 但已经有了易果生鲜、天天果园、沱沱公社等小型玩家 。 2011年成立的本来生活 , 与褚橙合作第一年的销量高达2000吨 , 成为褚橙走出云南、迈向全国的关键推手 。

另一方面 , 褚时健数十载商海浮沉 , 在各行各业拥有大批门生故旧 。 当他再度踏上创业之路后 , 老朋友纷纷投桃报李 , 提供了许多助力 。
创业之初 , 褚时健手里只有120万元人民币 , 但他很快从各路朋友借到1300多万作为启动资金 。 彼时褚时健已经75岁 , 几乎不可能从银行等渠道获得贷款;若没有朋友慷慨解囊 , 褚橙很可能根本无法起步 。
此外 , 在发展早期 , 褚橙难以获得批发商的青睐 , 但每年都能够通过褚时健的关系网络拿到不少友情订单 , 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 , 支撑到产生规模效益的时间点 。
2012年之后 , 褚橙开始借助电商渠道销往全国 。 它的营销团队颇具远见地将褚时健包装为励志传奇 , 作为褚橙品牌价值的人格化象征 。
在传统水果品牌的广告仍然停留在果品本身时 , 褚橙“推出”褚时健 , 再搭配一句“人生总有起落 , 精神终可传承” , 讲了一个颇为触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 这就让褚橙在口味之外 , 具备更多审美附加值 , 从而获得更高溢价 。
与此同时 , 或许出于同一年代创业者的惺惺相惜 , 王石、柳传志等企业圈大佬纷纷力挺褚橙 , 王石甚至五次前往哀牢山拜访褚时健 。 这些新闻让褚橙获得了大量免费曝光 。
“地利”让褚橙具备了做出好水果的客观条件;“天时”让褚橙搭上了水果消费升级和电商化的快车;“人和”则是褚橙在爬坡和扩张阶段的关键支撑 。 “学不会”的说法 , 虽然略显自夸 , 却也并非脱离事实 。
B
对于大部分果农而言 , 褚橙的三大先天优势可望不可即 。 但褚橙的巨大成功 , 仍然不断吸引着新一代农人尝试成为褚橙的接班者 。
寻找口感优秀、价格中上的优质品种 , 是一些水果品牌效仿褚橙的出发点 。
褚时健在创业之初 , 曾经从市面上购买许多柑橘试吃 , 并综合了供给、需求和售价等方面的因素 , 最终选定冰糖橙作为突破口 。 与之类似 , 盛产柑橘的四川丹棱县在找到爆款品种之前 , 也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 。
丹棱果农长期种植红橘、蜜橘、锦橙和血橙等常见品种 。 1998年 , 当地专家从日本引入“爱媛38号”等多个新品种 , 但并未激起浪花 。 由于采购价格上不去 , 当地果农对于新品种的热情不高 , 种植面积很少 。
直到几年前 , 丹棱某果业公司在一次内部试吃活动中发现了爱媛38号的独特品质 , 将其宣传为“果冻橙” 。 新称号不仅朗朗上口 , 还直观展现了皮薄汁多、口感嫩滑的特点 。
【谁来接褚橙的班?】
选定这一主力品种后 , 当地效仿褚橙庄园的内部小分队比拼机制 , 每年举行果王挑战赛 , 鼓励果农展开技术比拼 。 胜出者除获得表彰外 , 还能把自家产出的果子卖出更高价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