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 而能够与之比肩的另一个传统节日 , 就是12月21日即是今天的——冬至 。
冬至不仅仅是时令节气 , 更是一个传统大节 , 有些地方把冬至称为“小年” , 有“冬至大如年”的传统说法 , 在冬至这一日 , 有的家庭会趁着冬至之后“数九寒天”的严寒气候和北风凛冽时 , 开始晾晒腊肉腊味 , 以方便春节前晒个1~2轮 , 待到春节时 , 就能有咸惹腊香的腊肉品尝 。
冬至的很多传统食俗从古就流传至今 , 比如不管贫富都要吃
有人说但凡是节日是传统大节 , 同时还有团圆之意的 , 都一定会吃饺子或汤圆的 , 其实这说法只对一半 , 冬至为何有吃饺子、尝汤圆的饮食习俗?原来其实和典故有关 , 下面小鹿给大家简单讲解 , 涨知识了 。
一、“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 民间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 , 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其实这个民谣源自于“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的典故 , 同时饺子这个传统美食 , 也因此而诞生 。
传说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的时候 , 曾在湖南长沙任命为太守 , 主要职务是
然而在回乡途中恰逢寒冷冬至 , 同时张仲景还看到白河两岸间的乡亲父老们饥寒交逼 , 个个不仅饿得面黄肌瘦 , 还有不少人还因为寒冷而把耳朵都冻红肿发烂 。
医圣张仲景看到此情此景 , 便不忍心了 , 于是与其弟子就起搭棚就医 , 并烧起了“祛寒娇耳汤” , 以方便医治两岸乡亲的冻伤 。
“祛寒娇耳汤”所用材料主要有羊肉、辣椒、胡椒及一些具有驱寒效果的药材 , 把食材处理好后就一同入锅熬炖 , 把羊肉完全熬软了再捞起剁碎混合 , 取适量揉成圆饼的面片 , 将适量肉料裹在其中 , 并把面片捏成如同耳朵状 , 就成为“娇耳” , 再次煮熟 , 最全全分给了乡亲们食用 。
乡亲们吃完“娇耳” , 再喝完一大碗暖身暖胃的肉汤 , 身体顿感暖和 , 两耳发热 , 原本被冻伤的耳朵 , 也因此得到缓解 , 后世的人也学着医圣张仲景制作“娇耳”样子 , 将一些调制好的馅料裹入到面片中 , 煮熟食用 , 别有一番风味 。
而“娇耳”之名 , 也慢慢地转叫成谐音的“饺子”或“扁食” , 饺子也因这典故而诞生 , 而“冬至吃饺子”和前言所说的民谣 , 也一直流传至今 。
所以现在所说的“冬至吃饺子” , 并非是说传统大节就该吃饺子 , 而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曾经的“冬至舍药”之恩 。
当然随着“冬至吃饺子”的流传 , 慢慢地流传出很多寓意 , 比如说因为饺子的样貌如元宝 , 冬至吃饺子寓意希望发财 , 还有和和美美、合家团圆等美好寓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