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死后再“社死”一次( 二 )


一类是“精神类”遗产 , 大部分卖不了钱 , 却对当事人有特殊的意义 。 比如你的各大平台账号(微信、QQ、微博、豆瓣、虎扑) , 以及这些账号里的聊天记录、个人日记、浏览历史等 。
显而易见 , 人类最想销毁的数字遗产 , 是后者 。
不少人表示 , 比起“遗产联系人” , 人们更需要的是“一键清空”功能——
在你死后 , 一旦有人试图访问你的手机内容 , 系统就会自动格式化手机 , 一键清空你在互联网留下的所有痕迹 。
社交软件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 , 就是吃准了注重个人隐私的社交需求 , 才在社交网络中风靡一时;大热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中 , 主角团也为死者们提供着相似的服务:
作为一个将死之人 , 你可以委托人生删除事务所的工作人员 , 让他们在你死后 , 删除/保留你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的数据——事实上 , 日本确实有公司提供过此类服务 。
至于为什么人们执意要清除数字遗产 , 人生删除事务所给出了一个答案:
社会总是期望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格 , 表里如一 。 但实际上 , 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刻 , 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 而这些难以启齿、不便分享的事情 , 往往都被隐藏在电子设备里——
在公众面前闪闪发光的优质偶像 , 翻开他们的聊天记录 , 或许也能找到偷税漏税、出轨嫖娼的证据;
朋友圈里的你 , 可能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 微博小号中的你 , 却可能每天都在吐槽领导、释放戾气 。
可想而知 , 没有什么事情 , 能比死后暴露隐私更“社死”了 。
要知道 , 这类人最想瞒住的一批人 , 往往就是身边的人(朋友、亲人);而这一批人 , 偏偏又最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遗产继承人 。
换作是你 , 你会愿意让他们继承你的数字遗产吗?
支持数字遗产的人 ,
都在想些什么?
一个事实是 , 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 , 但不少人已经对数字遗产持开放态度:
早在2012年 , 南都周刊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有52.19%的人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继承自己的数字遗产 。
而2021年发布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 , 越来越多人将微信、QQ、游戏账号等条目列入遗嘱 , 有21.35%的90后希望自己的数字遗产能被继承 。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继承数字遗产?
我们不妨从几个经典案例说起 。
2004年 , 美国男子艾斯沃斯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不幸身亡 , 他的父母希望能进入儿子的雅虎邮箱 , 以保留与儿子相关的回忆 。
因为被雅虎公司拒绝 , 他们将后者告上了法庭 , 最终法院的判决为:不提供密码 , 但会将邮件内容刻录在一张光盘上 , 送给当事人的父母;
2011年 , 中国辽宁的王女士 , 因为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 , 希望腾讯能提供丈夫的QQ密码 , 以从中获取与两人相关的信件和照片留念 。
但腾讯方的回应是 , 要拿到密码 , 只能通过“找回被盗号码”的方式进行操作 。
从这两个案例中 , 我们不难看出数字遗产存在的必要性和争议性:
对艾斯沃斯的父母和王女士来说 , 逝者留下的数字遗产 , 为他们提供了追思的渠道:不论是亲人的合照 , 还是往来邮件 , 都可以成为后人的一种寄托——
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是仅三天可见 , 试想一下 , 一旦你死了 , 亲人哪怕想从朋友圈中寻找回忆 , 也将成为一种奢望;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 , 互联网企业每年光是储存用户信息 , 都需要花费极大的运营成本 , 所以如果一个社交账户长期处于无人使用的状态 , 就会面临被注销的结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