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死后再“社死”一次( 四 )


而Facebook最新公布的规则是 , 人们可以指定一位信任的人 , 在死后继承自己的账号 , 而“继承人”可以修改封面图片、通过好友申请等 。
另一方面 , 你还得确定立下遗嘱的数字遗产真的属于自己 , 不然容易闹出大乌龙 。
2010年轰动一时的“屠龙刀”案 ,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男子陆某沉迷网络游戏 , 并且拥有顶级装备“屠龙刀” , 价值5万元 。 后来他因车祸不幸身亡 , 妻子李某在继承他的数字遗产时 , 却意外遭到了第三个人的抗议——
原来 , 陆某在游戏里还有一个“妻子”杨某 。 “屠龙刀”是他与杨某在完美配合下获得的装备 , 也由此引发质疑:“虚拟财产 , 不就该由虚拟亲属继承吗?”
最终 , 法院判决两位女子各继承“屠龙刀”50%的份额 。
总之 , 数字遗产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 不过 , 在未来 , 数字遗产的分配 , 还有很多新的可能: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博格曾提出 , 未来的数字遗产 , 可以设立一个具有“失效时间”的继承机制:
按理说 , 日记会泛黄、墨迹会消失 , “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个渐变的遗忘机制 , 允许信息随着时间逐渐‘分解’或‘锈蚀’” 。
另一个有趣的做法是 , 就像捐献眼角膜一样 , 你也可以选择在死后捐献自己的数字遗产——
美国的互联网档案馆、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 , 早已开始将有价值的网页、多媒体文件收入馆中 , 人们可以捐出自己的数字遗产 , 为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 (前提是有价值)
数字遗产 , 还有可能让你得到“永生”:2019年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浪微博宣布 , 将收录所有微博内容作为数字记忆和数字遗产进行保存 。
当时就有人表示想到了英剧《黑镜》中的情节:如果储存的信息足够丰富 , 利用这些数字遗产 , 我们说不定能还原一个和死者一样的机器人出来 。
所以 , 回到开头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置自己的数字遗产?
参考资料
[1
德国数字遗产继承的法律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查雁翎
[2
我国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研究︱崔灿
[3
谁动了我的数字遗产︱沈玎
【数字遗产:死后再“社死”一次】[4
你会删除你的数字遗产吗?︱孙晨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