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月雷达”基本是三辆月球车的标配 , 被誉为“地外天体透视眼” , 是我国独创的雷达探测设备 , 它可以通过电磁波对月球浅层地质结构进行探测 。
玉兔三号月球车测月雷达的性能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 高频通道探测深度超过40米 , 低频通道探测深度超过400米 , 将在国际上首次对月球南极着陆区的月壤和次表层地质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探测 。
“拉曼光谱仪”取代了玉兔二号月球车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仪 , 毅力号火星车也配置有同类型载荷 , 具有光谱探测范围广、作业效率高的独特优势 。
文章图片
拉曼光谱仪(毅力号)
“月表磁场测量仪”用于获取月球表面残余磁场及其梯度分布规律 , 可以与轨道器环月磁强计联合工作 。
嫦娥七号着陆器将与前辈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两台着陆器一样 , 不仅承担登月使命 , 更肩负有科学探测任务 , 为此也配置了4台科学载荷 , 分别是月壤挥发分测量仪、月表环境探测系统、极紫外相机、月震仪 。
极紫外相机将是同类设备的第二次登月 , 此前嫦娥三号着陆器也曾配置 , 在嫦娥七号任务中该设备综合性能将有大幅升级 , 主要用于获取地球等离子体层形态及近地空间氧离子分布特性的探测数据 , 为研究地球等离子体层与电离层耦合机制、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
文章图片
画面中左下方设备就是嫦娥三号着陆器配置的极紫外相机
月震仪对于嫦娥探月工程而言是比较新颖的科学载荷 , 它也是人类自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之后近半个世纪以来部署的第一台月震仪 , 用于测量月球表面震动状态 , 为研究月震形成的物理机制和月球内部圈层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
阿波罗登月工程由宇航员操作在月面安装了4台月震仪 , 由于当时仪器精度限制 , 导致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争论至今 , 嫦娥七号月震仪有望终结这一局面 。 同时 , 月震监测对月面科研站的运行安全以及未来驻扎月面的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也至关重要 , 这既是科学探测所需也是现实所需 。
文章图片
阿波罗12号任务在月面安装的月震仪
嫦娥七号月震仪随着陆器落月后将择机释放 , 并自主完成在月面的安装工作 , 具备月夜保温功能 , 寿命大于8年 。
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组成单元 , 嫦娥七号很多工作都是围绕建站工作进行 , 比如着陆器搭载的月表环境探测系统 , 将开展月表带电粒子、月尘及电磁场探测 , 为月球科研站的空间环境评估及保障提供科学数据 。
着陆器除了释放月球车与月震仪 , 还将释放一个独立的飞行器“飞跃探测器” , 它将开创月球永久阴影区水冰探测的新局面 。
曾几何时 , 有网友看到登陆月球表面的嫦娥三号与嫦娥四号着陆器 , 一直有个疑问 , 就是我们的着陆器能不能着陆之后再起飞至其他位置进行探测?
文章图片
嫦娥四号着陆器
事实上这些着陆器是做不到的 , 就硬件来看 , 首先是推进剂余量不足以支持着陆器再进行大范围转移飞行 。 另外 , 着陆腿的缓冲机构设计是一次性的 , 难以支持二次或多次着陆缓冲要求 。
虽然在过去的任务中无法实现网友们的这一愿望 , 但该设想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 嫦娥七号飞跃探测器就是一款将着陆器与巡视器高度融合的创新产物 , 该探测器配置有独立飞控系统 , 以及支持飞行所需的动力系统、着陆系统 , 可以实现连续多次起飞与着陆 , 此操作被称为“反复起飞与着陆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