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创新成果的应用端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表示 , 企业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 要鼓励企业积极消化、吸收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 , 完善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应用体系 。
此外 , 必须真正建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体系和环境氛围 , “让科学家敢想敢做 , 敢为天下先” 。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建议 , “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 , 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要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 , 把评价重点从成果数量转到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上来” 。
2、科学家潜心研究、科技经纪人推动转化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020年 , 西湖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 , 有望在痛风、癌症和多种罕见病治疗上一显身手 。 目前 , 该技术已完成近亿元人民币融资 , 进入临床试验 。
在制药行业 , 一款新药的研发动辄需要“10年10个亿”的投入 。 而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作为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项目 , 迈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时 , 距离西湖大学获批成立只有2年3个月的时间 。
“从专利申请、法律咨询到投资人谈判 , 成果转化办公室人员全程参与 , 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 。 ”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人王廷亮说 , 实验室外 , 一条“辅助赛道”在成果问世之初就已铺就 。
为帮助科研成果顺利落地 , 西湖大学组建了成果转化小组 。 组建商业化团队、寻找职业经理人、分析成果应用场景、接洽各方投资人……用专业化力量、专业化手段 , 为项目转化保驾护航 。
在王廷亮看来 , 转化小组在科研项目商业化中能发挥独特优势:“一般而言 , 学校总能比商业公司更早一步发现成果的商业价值、更精准地为成果确定市场定位 。 在转化过程中 , 学校能够提供科学家信赖的技术保密方式 , 又能较好弥补科研和商业两个领域之间的信息断裂 。 ”
但是 , 并非所有研究院所的脚步都跟得上西湖大学 。 由于缺少专业中介在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 , 科技成果转化常因信息不对称而付诸东流 , “眼皮底下的宝贝遍寻不着 , 硬是到国外花了一笔冤枉钱” 。 对于这种情况 , 上海徐汇策源健康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中心主任于晓菁表示:“关键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 ”她认为 , 科研机构应将待转化的基础研究成果按领域细分 , 让技术转移人员深入了解对应领域 , 成为“半个专家” , 进入科学家的话语体系 。 在此基础上 , 技术转移人员充分运用自己在知识产权、商务谈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 , 就有望把基础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助理侯莹是一位科技经纪人 。 在她看来 , 科技经纪人的作用之一 , 是帮助成果持有人“选赛道” 。 “事实上 , 只要换个‘赛道’ , 稍加拓展 , 不少研究成果就可以进入市场了 。 但现实中 , 供需双方总是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 , 填补这个差距 , 就需要科技经纪人发挥作用 , 和科学家们相互配合 , 一起唱好为创新创造价值的大戏 。 ”
3、从“被动研究”到“市场命题”
——紧跟需求才能“适销对路”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有一个特点——所需时间可能很长 。
今年上半年 , 复旦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带领团队促成了“在脊椎动物中作为遗传操作和分析工具的PiggyBac”专利的第4次普通许可 , 许可给杭州一家生物技术企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