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2020年 , 这件中国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已普通许可给两家上海企业和一家南京企业 , 用于基因突变小鼠培育和新药研发 。
“这项成果2005年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 。 ”仲实说 , “当时的转化要素和市场条件都不成熟 , 申请专利后14年里 , 一直没有转化 , 直到2019年才许可给企业实施 。 ”他认为 , 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要有足够的耐心 。 等到转化环境成熟、市场需求明确时 , 往往会迎来原创技术的产业突破 。
由于基础研究往往离产业应用有较大距离 , 因此很多风投机构和企业不敢投、不愿投 。 除此之外 ,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鲜成钢看来 , 科研人员不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 一味“闭门造车” , 也是关键原因 。
“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只能算得上实验室原型 , 离可以形成技术或产品的工程原型还有相当大距离 。 再从工程原型到可以工业化应用的技术 , 又有很长的路要走 。 ”鲜成钢表示 。
好在 , 从“被动研究”到“市场命题” , 一些科研院所已开始转变思路 。
“如何评价一个研究所的贡献大小?其实就是看它到底创造了多少被市场接受的、有价值的技术 , 而企业是否愿意出资是判断市场需求的重要标准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 。
炼钢酸洗废水处理是钢铁行业的“卡脖子”难题 。 法尔胜泓昇集团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后 , 定下目标: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 目标废酸回收率90%以上 。 经过攻关 , 他们制定了以扩散渗析或树脂吸附去除酸中重金属离子的技术方案 , 但企业认为 , 这个方案“用得上”却“用不起” , 处理成本过高 。 这就让科研人员找到了接下来的研发目标 。
“‘揭榜挂帅’ , 榜从哪来?一般来讲就是两大类 , 一是国家战略需求 , 二是市场需求 。 ”刘庆说 , 产业技术创新不是无指向地盲目探索 , 前提是要挖掘出市场真正的需求 。
伺服电机在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关节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 采用全国产器件产品的需求十分迫切 。 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的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 , 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 。
“技术产业化” , 首先要有技术 。 该所专家张东宁介绍 , 他们团队开发的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 , 特别适合在夜间采用储能电池工作的飞行器跨昼夜使用 , 因其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 , 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行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
“要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 , 把专利变成产业 , 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应 , 在研发过程中就要动态调整 。 ”张东宁说 。
(本报采访人员 崔兴毅)
【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项目团队:本报采访人员 崔兴毅、杨飒、刘梦、晋浩天、陈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