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资料有哪些( 九 )


胡适苦口婆心 , 但演讲即将结束时 , 抗议者仍再度现身 , 现场顿时骚动起来 , 有人斥责抗议者 , 并把传单撕碎扔到他们身上 。泰戈尔虽稍露不快 , 还是坚持到了活动散场 。
当天下午 , 有日本人前往泰戈尔下榻处拜会 , 邀请他到日本去 , 理由竟然是:既然中国无人理解你 , 你又何必久留此地 。
泰戈尔从日本人那里看到了传单的英文翻译 , 大为震惊 , 他没想到 , 自己竟然被骂为帝国主义的间谍 , 资本主义的助力 , 亡国奴族的流民 , 提倡裹脚的狂人……
虽然经常受到批评 , 但这么不客气的仍属少见 , 真正让泰戈尔伤心的是 , 发传单的都是青年 , 特别喜欢青年与儿童的他对此尤其难过 。他很快下定决心 , 取消北京的活动 , 提前回国 。
5月12日 , 泰戈尔在北京最后的演讲举行 , 到会听众约两千人 。首先出场的换成了徐志摩 , 他想替泰戈尔主持公道:“说远一点 , 他的使命是修补中国与印度两民族间中断千余年的桥梁 。说近一点 , 他只想感召我们青年真挚的同情……部分的青年不但不能容纳他的灵感 , 并且存心诬毁他的热忱……所以从今天起 , 所有已经约定的集会 , 公开与私人的 , 一概撤销 , 他今天就出城去静养……”
徐越说越气 , 最后竟然宣布“罢译”:“吾人于泰戈尔之演讲 , 如吃甘蔗 , 吾之翻译 , 及报纸之记载 , 将皆成为糟粕 。故不必画蛇添足 , 举糟粕以饷人 。”

泰戈尔的资料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张有胡适亲笔题词的泰戈尔照片
旁边的胡适见势不妙 , 赶忙出手“救场” , 临时客串起了翻译 。泰戈尔不改初衷 , 仍大谈东西方文明 , 强调“不能任物质文明 , 超过人生” 。
魏丽明教授曾在中印两国研究相关史料 , 她发现 , 泰戈尔虽然从未正面反击 , 但演讲词中常有“你们既然反对我 , 何以又要请我来”的口气 。在几篇演讲词中 , 他又时常疑惑:“中国是礼仪之邦 , 何以不以礼仪对我 。”
泰戈尔诞辰150周年时 , 他的小老乡、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阿马蒂亚·森反思了这个问题 , 在他看来:泰戈尔在中国引发的对立并非无中生有 , 在西方受到的那种浮夸的赞扬误导了世界 , 也误导了泰戈尔本人 , 影响了他在国外对演讲内容的选择 , 过分地强调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
报之以歌
离京前一天 , 梅兰芳特地为泰戈尔表演了新派京剧《洛神》 , 这种文化交流中的会心一刻 , 其实是泰戈尔最想要的 , 其中包含着中国之行中难得的理解与共鸣 。
梅兰芳第一次见到泰戈尔 , 是在杭州飞来峰下 , 泰戈尔看着印度高僧的塑像说 , 中印两国人民应该共同努力 , 把一切污秽的历史和痕迹都排除净尽 , 去找出一条中印交通的运河 。当时 , 梅兰芳就被老诗人的殷勤恳切之情打动了 , 此后泰戈尔的中国之行 , 他一直陪伴左右 。在祝寿会上 , 泰戈尔一边看《齐德拉》 , 一边对坐在旁边的梅兰芳说 , “希望离开北京前 , 能看到你的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