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当博导

日前 , 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揭晓 , 今年31岁的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曹志兴入选 。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由美国著名科技商业媒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起 , 自1999年起 , 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的前沿科学、新兴技术、创新应用中遴选出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领军人物 , 涵盖但不限于生物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 。
年纪轻轻获此殊荣 , 这位“工科男”到底有何来头?这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
29岁当博导
文章图片

始于兴趣 , 求学路上的闪光“少年”
【29岁当博导】从小就酷爱数学的曹志兴 , 不仅对数学感兴趣 , 对所有的理科知识都很感兴趣 。 当然 , 这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启蒙是分不开的 , 父母一直很注重对他科学素养的培养 。
曹志兴说 , 对数学的热爱加上父母对他独立性和思辨力的培养 , 帮助他找到了一把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
优秀的学业、科研成绩助力曹志兴登上更高的学府殿堂 , 从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 , 他获得了香港博士奖学金(Hong Kong PhD Fellowships) , 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 期间 , 他又获得海外研究奖学金 , 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开展关于化工过程优化的研究 。 在博士毕业前夕 , 他接受哈佛大学工学院院长Frank Doyle教授的邀请 , 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工学院担任博士后 , 开展有关糖尿病患者血糖自动控制算法的研究 。 此外 , 他还受邀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
在斯图加特大学及哈佛大学求学期间 , 他接触到了系统生物学——交叉了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生物、物理等学科的新兴方向 , 这大大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
与学术大咖们近距离交流 , 与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接触 , 让曹志兴对科研工作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 “我们完成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 并且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权威刊物上 。 ”在科研的世界里如鱼得水 , 也让曹志兴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29岁时 , 科研成绩突出的曹志兴加入了钱锋院士领衔的课题组 , 成为华理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 带着发现更多生命科学规律的期待 , 曹志兴开始了新的学术征程 。
29岁当博导
文章图片

久于热爱 , 多学科交叉迸发智慧火花
“我最大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数字孪生细胞 , 它能够精准刻画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 , 从而能够降低新药开发、疫苗研制等的成本 。 ”谈及梦想 , 曹志兴很认真地说 。 他深知 , 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目标 , 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大量既懂生命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而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复合型创新人才正是他努力的方向 。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巧妙地将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 应用到生命科学中去 , 引导学生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发现新规律 。
他深谙教育之道“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对学生的教导不仅限于知识 , 更多的是提升能力和思想 , 倡导学以致用 , 启发学生用获取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和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
“我和我的同门不仅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 , 在生物分子动力学方面也有所涉猎 , 使得理论成果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 。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燕慧同学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