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健身:个性化、碎片化,随时随地“动起来”

家庭健身场景可覆盖可“吃、穿、用、练”等多个服务板块 , 细分品类较多 。 除了科技互联网企业研制可穿戴设备、长短视频平台推出健身频道之外 , 咕咚、薄荷健康等健身内容平台 , Keep、野小兽、云麦科技等健身品牌 , 都依托自身优势布局家庭健身赛道 。
“别躺着了 , 动起来吧” , 这是90后男生安然在某个社交平台上写下的一句健身心得 。 每周3次的跳绳健身计划 , 他已坚持了一年 。
90后女生许檬从事自由职业 , 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的写字台前度过 , 为督促自己锻炼 , 她特地将动感单车放在床边 , “这样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它 , 总会多一点运动的可能” 。
如安然、许檬一般自置家庭健身器材、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运动的锻炼方式 , 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健身新选择 。 根据《2021年轻人运动健身报告》 , 超4成的95后、00后偏好居家锻炼;在“年轻人运动路上最大的困扰是什么”这一问题上 , “工作太忙 , 没时间运动”选项排名第一 。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 正在改变着年轻人的健身观念 。 如何满足年轻人不断变化的健身需求 , 又是摆在健身行业创业者面前的一道新题目 。
个性化、碎片化的健身需求
《2021年轻人运动健身报告》显示 , 近5成年轻人为“摆脱亚健康”而健身 。 安然开始跳绳健身 , 也源于一年前的一份体检报告单 。
“报告单上‘超重’‘中度脂肪肝’这些诊断 , 真是让我有点懵 , 不过那时上班就是坐着 , 每天昏昏沉沉 , 自己都感到有点‘油腻’ 。 ”安然说 。
卷腹热身、30分钟跳绳3000下、放松拉伸 , 是安然近来为自己定下的运动节奏 。
“刚开始运动的时候 , 跳上800下就累得不行 , 后来渐渐可以跳到1000下 , 最近几个月 , 3000下、5000下都不成问题了 , 人也清爽多了 。 像我平时工作比较忙 , 分早晚班 , 跳绳相对便于携带 , 操作起来又不会受到太多空间限制 , 即便是出差都能跳上几十分钟 。 ”安然说 。
小区空地、公司附近的公园 , 都是安然常去的跳绳场地 , 若是遇到雨雪大风天气 , 他就在家里铺上防震垫 , 用无绳跳绳健身 。 与去健身房锻炼相比 , 跳绳更符合安然对个性化、碎片化健身的需求 , 一年多的时间里 , 他已跳断了5根绳子 。
许檬用“时刻待命”来形容自己的自由职业特点 , “微信一响 , 新任务可能就来了 , 这种情况下 , 可供自己支配的整块时间是很少的 , 出门也要随身带着电脑” 。
长期伏案学习、工作 , 让许檬的肩颈、腰部时常酸痛 。 为了激发健身积极性 , 她陆续给家里添置了瑜伽垫、弹力带、健身环、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 。 易操作、性价比高 , 是她选择家庭健身的原因 。
几年前 , 许檬曾购买过学校附近健身房的年卡 , 2000元的健身卡 , 她只用过两次 , “从宿舍到健身房要骑车经过一条车流很急的马路 , 再加上功课忙、时间紧 , 心里一懈怠 , 这点不便利就被放大了 , 还不如在家练瑜伽 。 网上不是流行过‘办过健身卡就算是健身’的说法吗 , 可见像我这种情况的人也不在少数” 。
在运动科技公司Keep运动研究院研究员黄海东看来 , 家庭健身和线下健身(健身房训练)、户外健身(篮球、足球、登山、滑雪等)相比 , 更轻量、易启动 , 因而家庭场景下的运动健身人群更为大众、广泛 。
市场细分 , 入局者众
安然注重健身过程中的仪式感 , 除了在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记录运动心得、跳绳技巧的新账号 , 每次锻炼前 , 他都将智能手环调整到跳绳模式 , 并着意挑选运动装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