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学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3岁之前,曾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生怕耽误了孩子 。而这种现象,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少见,甚至会在孩子入学后,变为怀疑孩子的智力 。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智力是天生的吗?后天能培养吗?智商高的人,更容易成功吗?  
今天探讨的主题是“智力的组成“ 。在这篇文章中,你将了解到:  

  •   
    什么是预测未来的指标;  
  •   
    智力的组成部分及社会对多元智力的需求;  
  •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  
  
希望这个专栏可以帮助你擦亮眼睛,更从容地规划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  
(??先关注,再回复)  
电影《乌龙特工》中主人公卡尔文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作为校园明星的他被众人寄予厚望 。资质平庸甚至惨遭霸凌的鲍勃则一直被当作众多“分母”中的一员 。  
不过,成年后的他们境遇却颠倒了过来——年少成名的卡尔文,工作后碌碌无为,而鲍勃则完成了自我价值实现,成为人生赢家 。  
心理学|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学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文章图片   
《乌龙特工》剧照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也记录了一位神童从惊艳世人到光环消失的过程,类似的例子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预测指标呢?  
1  
什么才是预测未来的指标呢?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特曼 (Lewis M. Terman) 的研究——他连续追踪一群在智力测验中得高分的“神童”,多年后发现,相比较同龄人,这群受访者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科学家的比例要高10-30倍 。  
但特曼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他本来预期这群人中可以诞生改变世界的旷世奇才 。  
更令特曼意外的是,智力测评分数达不到129,而被特曼拒之门外的两位儿童,在数十年后却成为了诺贝尔奖得主:半导体的发明者之一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以及物理学家阿尔瓦雷斯(Luis Alvarez) 。这两位科学家均以非凡的创造性著称 。  
心理学|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学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文章图片   
电影《送我上青云》截图,男主角因为从小会背圆周率而被称为“神童”,但是长大后一事无成,背诵圆周率变成了家庭聚会的固定表演节目 。  
也就是说,如果以取得博士学位等指标作为成功的标准,那么智力水平高的群体会有更大概率成功 。但是,如果以创造性为成功的标准,那么从小智商高的人,成功的概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  
如果智力水平不是预测未来成就的绝佳指标,那什么才是呢?这个指标有可能是创造性吗?  
教育家兰祖利(Joseph S. Renzulli)基于对创造性的推崇,提出了“天赋的三环”理论,该理论认为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1]:  
  •   
    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  
  •   
    创造力,指“包含好奇心、独特性、创造性以及愿意挑战传统与惯例的意愿”);  
  •   
    对特定问题/领域有高水平的执着,包含一些非智力性的特征——恒心、决心、意志和正能量 。  
  
心理学|成绩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学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文章图片   
天赋三环理论示意图  
在他看来,智力只需要保持在中等水平就足够了,教育不应该追求书本知识的获取,而应该创设更多可能会提升孩子创造性的情境 [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