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体制下
中兴语义的蜕变轨迹:
以殿试策论为中心
绍兴和议体制确立了南北和局,却是以南宋彻底放弃中原为代价的 。这种时局能否称为“中兴之世”,且不说力主恢复的朝野异议者,即便一般官僚士大夫内心深处也未必真正认同 。宋高宗与秦桧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钦定“中兴”的内涵与外延,在垄断“中兴”话语权的前提下,巧妙引导与大力鼓吹“中兴”话题 。具体说来,在舆情宣传上,不仅要让朝野普遍接受“中兴之世”因绍兴和议而业已实现,而且要鼓动官民歌颂礼赞这一“中兴之世”,进而把宋高宗形塑涂饰成为“中兴之主” 。
于是,在诸多舆情场合,宋高宗对“中兴”内涵进行了煞费苦心的解释与宣传 。三年一次的殿试策问,既是皇帝向举子征询治国大计的重要渠道,也是当时政治舆情的主要风向标 。不妨仍就此入手作一番考察 。

文章插图
岳飞墓
绍兴十二年是绍兴和议确立后的首次科考,尽管此前数月的岳飞冤狱已令政治氛围肃杀凄戾,但质疑和约之声尚未销声匿迹 。面对这种态势,这年策问题在评价绍兴体制开局形势时还留有余地:
今朕祗承上帝,而宠绥之效未著;述追先烈,而绍复之勋未集 。至德要道,圣治之所本也,而欲未得 。散利薄征,王政之所先也,而势未行 。
从其承认“未著”“未集”“未得”“未行”云云,说明宋高宗其时尚未自信满满 。但接着策问就直斥那些异议言论:
设科以取士,而或以为虚文;休兵以息民,而或以为不武 。
最后,他告诫士子说:
子大夫所宜共忧也 。其何以助朕,拯几坠之绪,振中兴之业 。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 。
从要求举子们助其“振中兴之业”,透露出宋高宗还未公然宣称当下已完成了“中兴之业”,还有提振的必要 。
这年状元策作者是陈诚之,他一方面鼓吹绍兴和议是“以休兵息民为上策”,一方面建请高宗“行之以诚一,则振中兴之业,又何难乎?”举子杨邦弼答策说:“陛下信顺以待天下,又得贤相,相与图治,中兴之功,日月可冀 。”(2320-2321页)他把吹捧皇上与权相接榫“中兴之功”,也赢得了殿试第三的好名次 。总的说来,这年策问与策论中的“中兴”语境已向绍兴体制明显位移,但从振“中兴之业”、冀“中兴之功”的说辞,说明问策与答策都还未直接标榜“中兴之业”与“中兴之功”已然告成,宋高宗的自吹自擂与举子们的阿谀奉承还有所节制 。
绍兴体制确立的头两年里,非议之声仍未完全绝迹,整肃力度遂不断加码,不仅任何异议者都被迫噤声,胡铨、王庶与张九成等政敌也遭到更严酷的贬窜 。与此形成对照,受名位利禄诱引的阿谀之臣开始为“中兴圣业”唱起了赞歌 。绍兴十四年五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葛立方竭力吹捧“中兴大业”史无其比:
陛下决?定计,成此中兴 。亲迎长乐之銮舆,坐息边陲之烽火,格天之业,夐无前比 。
他进而建议朝廷,纠察那些“怀奸”份子,严禁他们“动摇国是”,“煽惑士流”,非议“中兴”决策,应将他们“流之四裔,永为臣子不忠之戒” 。宋高宗下诏御史台“览察”(2436页) 。
自秦桧独相,台谏官都是其爪牙鹰犬 。一月之后,御史中丞詹大方上奏,先是歌颂高宗“作新庶政,光启中兴”;继而请求“明诏大臣,崇奖廉隅,退抑奸险”,确保“大小之臣,咸怀忠良,中兴之盛,可立而待”(2441页) 。宋高宗随即下诏,将这份公开号召整肃异己的奏议张榜朝堂 。
- 什么花养家里风水好 什么花在家里养风水好
- 玄关隔断风水讲究 玄关隔断上面放什么好
- 墓碑倾斜对后代的影响 墓碑倾斜的风水
- 长期找不到对象风水 找不到对象的风水
- 风水与人 贵人运风水
- 院子里有井盖的风水 圆石头井盖风水
- 河水环绕的地方风水 瀑布上游河道风水格局
-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什么病引起的 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 打喷嚏流鼻涕是什么情况 打喷嚏流鼻涕什么原因
- 口干口苦失眠是什么原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