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诗歌鉴赏 《落梅》一诗( 五 )


颈联,作者无限叹惋悲伤地写出落梅的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落梅最终沦落于与莓苔为伍,萎顿于泥土之;但下句却笔锋一转,又不无欣慰地写道“偶粘衣袖久犹香”:梅花虽然零落,却不失高洁芳芬 。这两句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异曲同工 。在这一抑一扬中,作者所赞不仅是梅,更是赞那些身遭挫折却不改初衷、不移志节的“迁客”“骚人” 。
尾联,作者没有承前面的伤感继续刻画落梅,而是直接点出造成梅落之因:“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怒斥掌握生死予夺大权的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 。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到极致 。作者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对排斥异己的行为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
1、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作者在常见的题材中挖掘出新颖的诗意 。他既不同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神清骨冷无尘俗”的隐逸之情;也无陆游的“一任群芳妒”的孤高自赏;更无乔吉《水仙子》(寻梅)中的冷艳 。而是借“落梅”这一形象,谴责当权者忌妒人材、压抑摧残人材的行为,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悲愤与不满,集中表现了广大文士愤懑不平的心声 。笔力奇横,透出一股抑塞不平之气,散发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气 。
2、托物寄意,情景交融,运笔委婉
整首诗托物寄意,情景交融,看似描写外界景物,实则处处有我,景物始终著有自我色彩 。处处写梅,却又似处处写人,花如人,人如花,达到物我两全之境,咏物抒怀结合得天衣无缝 。然而运笔却又是那么委婉,一切都在有意无意之间 。此诗正是达到了“不即不离”的地步,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此诗在寄意比兴时正是如此,尤其是中间二联 。
3、联想丰富,比喻新颖
诗中使典用事了无痕迹,语言精炼传神 。比如颔联,运用比喻,对仗工整,嵌入韩愈、柳宗元的典故,妥帖自然,概括力极强,而“飘”“坠”二字传神生动 。
纵观全诗,作者托梅寄情,取譬贴切,讽喻巧妙,言近旨远 。在看似对“落梅”的刻画描绘中,寄托着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强烈不满,将悲愁感兴巧妙地融汇在“落梅”这一形象之中,并从咏梅这一常见题材中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 。因此,该诗被推为咏物诗的佳作,是当之无愧的 。
梅花在“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时,一枝独秀 。刘克庄用“孤高”点题,描写了梅花凌霜傲雪,一花独放百花杀的高大形象 。执掌对百花生杀大权的东风,忌妒梅花的高洁,讽刺了嫉妒贤能的当权小人,因此也造成了刘氏的人生坎坷 。
题主好,我来就《落梅》一诗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
《落梅》作为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名作,一直以来,以其巧妙的描写和悲愤情怀为后人所喜爱,尤其是这首诗还引出了一段公案,更是大大提升了知名度,这个故事我们后面再说 。
《落梅》的描写中最巧妙的点在于题主所说的,虽然题为写梅,但通篇没有一个“梅”字,整首诗读下来,落梅似乎又无处不在,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独运匠心和高超技艺 。
不过,这种不着“梅”字的咏梅诗作并非只此刘克庄一首,甚至那两首名气都相较更大,分别是陆游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两首《卜算子》同样全篇没有梅字,却又尽显梅花风骨,并且陆游词与刘克庄的这首《落梅》在情感和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该是受到了陆游的一定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