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说视觉语言是否干扰了作为乐迷的我的判断力,我只是想说,这是作为ECM的自信,也就是厂牌创办者Manfred Eicher的自信,他认为封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是一种对音乐内容的隐喻式的转译 。如果音乐质量不行,录音质量不行,封面设计质量也不行,其中只要有一样不行,或者是三者不能完美地协调在一起,那么ECM近50年来几乎不变的美学趣味将会像一个冷调兼错位的笑话一样,逐渐被各图所需的乐迷所疑惑和遗弃 。如此,挑剔的眼睛和耳朵不愿意接受好看的封面搭配糟糕的声音,反之,它们也不能忍受好听的声音搭配糟糕的封面 。
不过显然,ECM出品几乎不属于上述被挑剔的选项 。至少单就唱片封面来说,Manfred Eicher的把控和审美是值得受到脱帽鞠躬的 。ECM近50年的唱片封面设计,可以不再是作为一种通过视觉传达音乐气质的辅助艺术了,它配得上喧宾夺主,值得作为独立的、与厂牌音乐美学处于同等地位的艺术门面来被看待 。
如今有多少人以封面来选择唱片已不得而知,但因好看的设计而流连于封面艺术展的人倒是比比皆是 。我记得给学设计和摄影的朋友看过一些ECM的封面,他们夸赞图片、字体、色彩搭配和排版,朋友不是音乐迷,没有音乐干扰判断,他们仅凭视觉感受便被这些封面吸引了,同时也在专业领域对其作出了认可 。在西欧早就有一些ECM封面艺术的主题展览,由此派生出的关于ECM封面视觉系统的艺术专著也成为乐迷和设计专业人士的心水之物 。
今天,好像知道ECM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乐迷获得音乐的途径更加方便,只要连接到网络,按下播放键,再看看由虚拟像素组成的电子封面,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跑到豆瓣上点击“听过”了 。优势显而易见,弊端却也不少,这个弊端还是一种小众经验性的,比如拿起唱片把玩封面,通过唱片想象音乐内容,在试听和欣赏唱片之余,犹豫和权衡购买唱片的体验,这些经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构成的,如果这些视觉和触觉被简化或省略了,那么我们的记忆也将被大打折扣 。
从这一点上来说,一本统筹记忆的著作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上面要可承载眼睛与手的礼赞,也许这本中文版的《风落之光》便可担此重任 。
《风·落·之·光》读后感(三):打开ECM的宝藏
The most beautiful sound next to silence.寂静之外,最美的声音 。
现代古典与爵士乐厂牌ECM的画册,收录了1969-2010年的全部封面和专辑名录 。
去年读过 B Magazine 的ECM一辑,不少发烧友、摄影师和唱片店老板的故事 。这本完全视觉,跨越不同视觉总监的时代(Barbara、Burkhart Wojirsch、Dieter Rehm、Sascha Kleis)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创始人Manfred Eicher 本人的一贯风格 。
对我就是打开ECM宝藏的密钥 。
随手翻开一页,由视觉进入想象和音乐 。那天就做了一次这样的冥想 。
感受在“音乐的时间中停泊“ 。喜欢书中瑜伽垫的比喻 。打开它练习,就打开一段特别的时间 。离开垫子时,再次回归生命恒常的流动 。
ECM,也是这样特别的时间 。
图片来自https://ecmrecords.com 。
《风·落·之·光》读后感(四):寂静之声
忘记最初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并不是作为ECM厂牌粉儿而买这本书的(只听过Keith Jarrett的我),只是纯粹的被书里专辑的照片吸引 。先放张定妆照吧 。
有硬装书壳,取出书,有点被惊艳到:容易落灰的布质封面,配图是小时候用过(哪个年代的小时候!),就是那种尺子,不同角度,可以看到另一幅图 。这里也是,有点梦幻的感觉 。不过最得我心的是,这本书有书签线,而且是豪华大气的一银一黑,两条 。
- 这样的办公室风水会漏财
- 白色风信子花语及图片 风信子白色花语
- 香港风水电视剧 香港有关风水的电视剧
- 风雨兰种球冬天可以种植吗
- 院子里杏树砍了好不好 杏树出墙砍了风水有讲究吗
- 为什么人会好面子 和看风水的在一起好么
- 搬家那天为什么要风扇吹 搬出风水吹
- 一体式电动机发电机 风力发电机风水
- 马肚餐桌图片 马肚形餐桌风水
- 餐厅的风水忌讳 不要餐桌影响风水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