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落·之·光读后感锦集

《风·落·之·光》是一本由[瑞士]拉斯·穆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
《风·落·之·光》精选点评:
封面设计得很美,像名字一样 。一边听ECM一边读,文字不多,读下来意犹未尽 。

风·落·之·光读后感锦集

文章插图
虽然不是ECM的狂热粉,但是按既有印象来说,他们的专辑封面设计真的很细腻,比如Gary Burton那张crystal silence
【风·落·之·光读后感锦集】ECM
内容逻辑还不错,选的大多是CD时代的封套了 。
“与其说是对视野之内实物的描摹,它们更像是记忆的余像 。眼之所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片对过去和未来的影射 。”
内容很美 好看
距离张璐诗写在波恩的那一段,时间又往后推了十年;也就是说ECM即将在明年迎来厂牌成立50周年 。台北于90年代中开始代理进口ECM的唱片;多年来在实体销售衰退、串流崛起之下,ECM的销售以大不如前 。不过像ECM这种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实验精神;透过风落之光、拉斯缪勒的设计编辑美学,细数一张张唱片背后动人的设计与聆听经验,体现ECM音乐上的纯粹、也体现影像卓绝的美 。
ECM的极简美学大概是我可以感知的古典与当代融合与交谈最棒形式之一了(虽然在一些老师那里这两者几乎不可以照面) 。一种整体感,无论是人物的姿态、瞬间的动作还是水云雷电,或是被阴影遮盖住三分之二的大地,每一个时空都可以折叠与展开,画面与音乐所产生的联想,无法用解读与阐释完成的即视感 。艾歇尔的“不那么明显”美学真是让人感动,唤醒记忆里的余象也是在以微弱震颤的方式表达着“不存在”,就这一点来说,真的非常击中我 。而一些截图片段的组合,是无法言说的语汇 。如果所谓的“色彩更容易激发音乐的‘温度’”是可以用来理解ECM的话,那些没有多余渲染的明暗对比与低饱和,再加上失焦后的轮廓都是它可触可感的“温度”,这种传递是超越了一切媒介发生的,又由图像、绘画、摄影、电影与音乐同时完成,条件反射式地捕捉每一种情绪 。
本年度最值得入手的書 。遺憾的是到2009年好像 。
太美了,太美了 。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 。
《风·落·之·光》读后感(一):虛幻在真誠中
《風·落·之·光》,四百四十七頁,時間跨度四十餘年,收錄唱片一仟零一張 。ECM像極了中國魏晉時的詩人,虛幻在真誠的生活中 。這一仟多張唱片,我聽過的不夠十分之一,不虔誠 。音樂不要一味的聽,耳朵要刁,一些深聽、一些淺聽,遇到喜歡的,聽上一百遍也是常事 。第一時間看到了書 。書好,沒觀點 。畫家、音樂家都很直觀,成大家者多無觀點,或從有、到無、到脫韁 。ECM釋放了音樂家,完勝了畫家,它擁抱了太多天才 。聽天才的音樂,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樣 。聽完了,也恍然了,哪裡是什么天才?只是自幻的做了一個時辰 。不過,這事所有人都可以,想想也挺牛?的 。
《风·落·之·光》读后感(二):一本有关ECM的记忆书
文/LY
如果说人是由记忆构成的,那么ECM这三个字母对于大多数乐迷来说,可能是聆听记忆里不可稀释和约除的一部分,而ECM这三个字母背后所意涵的美学,在视觉上呈现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将同其在声音上呈现的质地一样,在整个ECM构筑的美学空间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很多年前去唱片店淘碟,拿出一张ECM出品的CD或者LP,不用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文字信息,仅凭封面设计传达的气息便几乎能立刻确定唱片的出身 。这是一张ECM的出品,我和朋友互相对视了一下,在不了解音乐内容的前提下,我和朋友和唱片三方面先通过视觉语言进行了秘密的沟通,进而通过视觉对音乐进行了先入为主的想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