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赛力斯让路( 三 )


按照张正萍当时的预期 , 美国收购工厂叠加金康新能源重庆工厂 , SF MOTORS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规模 , 并在未来3至5年内 , 也就是2021年至2023年期间实现满产 。
现实来得更为骨感 。 2019年 , 当国内造车新势力面临产品交付难、融资难困境之时 , SF MOTORS在美国市场的发展之路同样不顺 。
这一年 , 张正萍决定放弃美国业务回归国内市场 , 以赛力斯之名继续活动 。 原定于2019年第三季度进行交付的赛力斯SF5 , 最终交付日期延期至2020年7月 , 而技术路线也从增程式、纯电动双技术路线 , 变为仅保留增程式技术版本 。
事实上 , 在华为进入之前 , 赛力斯SF5的销量表现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 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 , 赛力斯SF5的月销量峰值为300辆 , 期间更是长达数月销量不足100辆 。 同样采取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理想ONE , 同时期月交付量则从2400辆爬坡至6000余辆 。

华为“造车”,赛力斯让路

文章图片
图3/4

小康紧靠华为
一面是金康赛力斯发展不顺 , 一面是背后小康股份的经营情况开始受到挑战 。
2018年8月 , 小康股份高管提出 , 由于资金紧张急需新的财务投资人 , 于是小康股份高管与国企东风公司相关负责人见面寻求合作 。
9月底 , 小康股份提出与东风公司交易 , 计划把双方合资公司东风小康50%的股权给予小康股份 , 100%并入上市公司 , 同时 , 小康股份把上市公司的股权给予东风公司 , 东风公司对小康股份的持股比例将从7%左右提升到30%以上 , 以此解决资金问题 。
“新造车”业务上 , 张兴海也需要其他解决方案 。 如同小康股份当年借力东风汽车集团发展微型面包车 ,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 , 金康新能源试图靠上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的华为 。
2020年11月前后 ,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加速布局 , 同年11月17日 , 原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余海坤加入小康股份 , 开始负责赛力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此后 , 小康股份与华为合作的传闻不胫而走 。
立竿见影的是小康股份的股价 , 2020年11月20日开始当周涨幅达到近50% 。 2021年4月下旬 , 华为在上海车展展出了搭载华为内核的赛力斯SF5 , 并宣布将在华为渠道售卖这款车 。 随后 , 小康股份股价进入快车道 , 从30元每股的区间 , 最高至2021年7月盘中突破80元每股 , 总市值一度突破千亿人民币 。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车企 , 一度在A股整车公司中市值接近广汽、长安 , 排名第六 。
产品销量上 , 华为的加入 , 的确为赛力斯及小康股份带来更多的曝光度 。 小康股份方面曾表示 ,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上市两天 , 订单量即突破3000辆 。 去年6月 , 赛力斯SF5交付量攀升至约1100辆 。
不过 , “疯狂”并没有持续太久 。 2021年12月底 , 华为发布新车AITO问界M5后 , 小康股价已从70元以上区间回落至1月13日收盘时的46.6元每股 , 总市值跌去近40% 。
此外 , 华为“流量”在汽车行业的变现能力 , 并未持续支撑起销量 。 公开数据显示 , 赛力斯SF5去年4月到8月的销量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715辆 。 赛力斯SF5销量表现不佳 , 这被视为SF5惨遭抛弃的主要原因之一 。

华为“造车”,赛力斯让路

文章图片
图4/4

小康股份能否“跟上”?
虽然赛力斯SF5遇冷 , 但华为在卖车这件事上却热情不减 。
2021年5月 , 在推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不久之后 , 余承东曾表示 , 华为内部已经定下2022年销售30万辆的年度目标 。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 1月9日在连线媒体采访时 , 余承东再次强调了“30万辆”年销量的指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