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郎要去教育港交所的股民了( 三 )

文章图片
图7/8
一张小小的课桌竟能容纳如此之多的智能设备 , 不得不感叹一下资本的敏锐嗅觉 。 不过 , 作为前辈的学习机 , 现在也还没有退出舞台 。
【读书郎要去教育港交所的股民了】学习是孩子的事 , 但背后却是来自家长望子成龙式的期盼 。
讲一个教育的故事
学习机能值多少钱 , 能撑起多少规模的市场 , 本质上取决于它在什么场景里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单纯卖硬件或者课程 , 都不是最聪明的选择 , 但一旦嫁接上了“教育”这个刚需的场景 , 就另有一番天地了 。 虽然是给孩子学习用的 , 但是故事却是在对家长讲:这是一个具有强大的学习功能、家长便于监管控制、还没有游戏功能的理想教育工具 。
从讲故事和嫁接场景的角度来看 , 六个核桃可谓是异曲同工 。 一款饮料单品 , 因为嫁接了“补脑”的需求 , 从而做成了百亿规模 。 连用广告词占领心智的方式都如出一辙 , 学习机有“妈妈再不担心我学习” , 六个核桃则是“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 。
学习机与六个核桃目前的一个关键不同点在于 , 消费者还是愿意为补脑需求买单的 , 这个商业逻辑依然成立 , 但学习机的逻辑正在消逝 。
论学习功能和家长控制 , 学习机与普通平板相比几乎没有实质优势 。 至于排除游戏的干扰这一点 , 也是一个伪命题 。 对于想要打岔找乐子的学生而言 , 一个贪吃蛇就能玩一整天 。 更何况 , 打开B站搜一下读书郎学习机相关视频 , 几乎全都是评测游戏功能的 。

文章图片
图8/8
事实上 , 学习机更像是一种类似于计算器或者字典一样的辅助工具 , 它们在真实的教学中并不是刚需 , 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具 , 究其根本 , 还在于家长是否愿意花几千块去添上这朵花罢了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孩子教育的刚需始终存在 。
子女教育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事 , 家长们早已习惯争抢学区房、比拼课外教育质量、甚至亲自下场“鸡娃” , 现在辅导班消失 , 就连搜题APP都被点名称“惰化学生思维” 。 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诉求不会消失 , 他们总需要一些更专业的人来辅助孩子的学习 , 或者说总有一笔资金留给教育 。
那这笔钱到底会花到哪去?是拿去培养情操学学马术击剑?还是买一台更护眼的台灯?或者更舒适的多功能学习桌?
这个问题或许不好回答 ,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 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读书郎 。
尾声
韩寒的《乘风破浪》里有一个片段:1998年 , 彭于晏饰演的父亲倾家荡产囤了一批货留给自己的儿子 , 坚信过几年以后儿子能靠卖这批货实现财富自由 。 十年后 , 扮演儿子的邓超在穷困潦倒之际 , 打开那个积满了灰的行李箱 , 里面装的竟然只是BB机 。
世纪之交最先进的通讯设备 , 几年之间就被手机打得体无完肤 。
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 , 总会诞生一些“出道即撞天花板”的产物 , 或者说点歪了的科技树 , BB机、电子辞典、乃至学习机 , 其实就都是“时代的眼泪” 。
不过对于80、90后一代而言 , “时代的眼泪”并不苦涩 。 无论是声称要学习而去偷摸打游戏 , 还是与家长的斗智斗勇 , 现在回忆起与“学习机”有关的记忆 , 应该也不乏快乐的时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